中国创意同盟: 首页 > 先锋
专业与学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探微
信息来源:中国创意同盟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16

-- 张小华   吴 卫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摘  要: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和设计贯穿了整个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两者处于承接和并行发展的状态;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概念及任务进行了明确界定,艺术设计是在考虑审美因素的前提下改善人类生活生存方式的具体实践行为,艺术设计学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的理论性研究,设计艺术学则是探讨人类生活生存问题的艺术性和学问性;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学科和专业、理论与实践、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阐释,意为现代设计教育在以后的招生、教学、就业的定位和专业侧重上提出方向性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

1. 背景

设计作为改善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生存方式的创造活动,其渊源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萌芽的。[1](P.1)自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1919年在德国小镇魏玛成立“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以来,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西方已发展了近100年,“包豪斯”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将艺术与设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欧美设计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等都有了飞跃进步,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学分制为前提,强调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同时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包豪斯的“双轨制”教学。通过这些变化多样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去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专业基础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中国在包豪斯成立的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新潮流和新思想的传播,现代设计的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专业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再到“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这些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设计教育研究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研讨中发展的,其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98年7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才开始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的名称,将“设计艺术学”定位为研究生学位的名称。近几年来,各高校又开设了相对于艺术设计实践性较强专业相左的、以偏重艺术设计理论学习的艺术设计学专业。

由于名称上的近似,人们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的概念还较为模糊、极易混淆,没有认识到三者教学任务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分清三者到底是怎样的辨证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招生、教学、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与学科属性认识上的错误和偏颇。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各自的专业与学科属性,进一步使设计教育更加层次分明、分工明确。

{nextpage}

2.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2.1 学科承接关系

设计是链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随着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艺术因素的纳入增强了设计的审美文化。从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历程看,包豪斯代表了艺术推动设计的典型,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20世纪初各种艺术运动的思潮为基础,艺术的变革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特别是艺术的抽象形式尤其是几何形式直接影响了设计的现代化进程,譬如立体主义、具体艺术、奥普艺术等;而设计的探索又影响了艺术的形式,如现代艺术之父莫里斯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在推动艺术蜕变的同时带来了设计进步;荷兰图形大师埃舍尔的作品打破了感性使用元素布局画面的方式,都是从自然形式的图案和韵律中、从隐匿于空间自身结构的内在可能性中设计着充满数学原则的作品,并用独树一帜的视觉艺术语言形式加以最终表现,比如他的分形风格作品引领当前的计算机分形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当前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艺术与设计关系更好地塑造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先生也在《设计本体论》一文中说:设计从科学那里汲取知识来探索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选取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从艺术那里获得美与价值、情感的表达。[2]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形式是设计的表现手段之一,设计以其实用的方式解决生活改善生活问题,架构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桥梁,它是艺术的应用实践形式,是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载体,两者处于承接发展并互相促进的状态。设

但目前在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上也曾经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为艺术而设计,否认设计的功能性特征、技术性特征或经济性特征,把设计作为纯艺术之一,这样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的桌上欣赏之物;误区二:为技术而设计,否认设计的精神功能,否认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特征,把设计纳为纯科学技术,这就导致了设计的纯技术观点,艺术思想、风格都变成了空壳称谓;误区三:孤立静止地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把设计当作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图案,而艺术仍然是素描、色彩等。[1](P.50-51)因此对于艺术和设计关系上的含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人们在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概念与关系认识上的混淆与模糊。

2.2 学科并行关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初期,诸多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艺术设计逐渐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艺术与设计的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特别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艺术”与“设计”便成了两个追随不同终极目标的相互独立的活动体系,当下国外大多都采用“Art and Design”的形式,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者“Design Art”的表达方式,例如: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为“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为“The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美国哥伦布艺术设计学院为“Coud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因此,艺术、设计两者在此做并列的名词用,“艺术设计”在国外的含义应该是“艺术与设计”或“美术与设计”较为准确,也可以看出国际上“艺术与设计”是并列而立的学科(或专业)体系,它体现了两个学科(或专业)领域既相互联系,并且又有各自鲜明特征的属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影响,当前国内院校也开始沿用这种定位,如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

国内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艺术与设计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艺术与设计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例如艺术是人类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精神物品的实践活动,是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行为。它们反映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的人类全方位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内心感受的艺术表现,主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艺术的创造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其终极目标是给予人们以精神享受,具有审美性,而不具有强烈的功能性。而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是通过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而进行创造的。[1](P.1)它的终极目标更强调功能性,它不同于艺术,艺术可以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时甚至可以相反;但设计却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晴雨表,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艺术”与“设计”可以是两个不同创造目的、不同终极目标的并行学科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先生旗帜鲜明地认为艺术和设计是两个学科,设计是通过构研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也证明了艺术与设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nextpage}

3. 三者概念

3.1 何谓艺术设计

如上所言设计是一种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设计之前冠名“艺术”成为艺术设计,是对物品、器具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并解决在此过程中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有的放矢”的美化生活的有意识行为,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功能组合,以宜人为目的,改善人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在国内惯称的“艺术设计”,对此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沿袭国际标准,但用模糊概括的称谓对“艺术与设计”进行简化,省略了其中的“and”,应该是中式英语的表达,因此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表达相对不明确;另一种根据中国国情,设计教育者们在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结合中文语境下产物,是对“设计”的“国情本土化”解释。而所谓“国情本土化”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少全面理解,在其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艺术设计的一词当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工艺美术”称谓的最好演绎。[3]这样情境下的艺术设计成为了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反映了其原产地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思想。毕竟艺术设计从它产生起就注定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其教育要与经济产业、科研机构、生产实体紧密接触,实现艺术设计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科学地运用技术、美学、心理学和表现技能来创造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需求的设计作品。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因此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目标上来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设计审美眼光、创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使其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在包装、广告、环艺、媒体或服装等行业从事设计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3.2 何谓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新兴专业,它是一门建立在艺术设计实践基础上,重在研究艺术设计理论和从多角度鉴赏艺术设计作品的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学帮助人们系统了解艺术设计的生成和历史发展,以及有关理论及其各种流派中代表性人物的活动,其中也包括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功能定位、审美创造、市场开发等理论问题。它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强,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作品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活动,同一个主题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也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设计作品方案。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艺术设计学专业立足于理论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强调广泛吸取艺术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建设性及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开展设计学、设计史及设计管理方面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学人才为宗旨,培养具有艺术设计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设计研究、艺术鉴赏、文化传媒、设计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素质的人才。它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培养,有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既具备艺术设计学基本理论素质,又掌握一定的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具备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3 何谓设计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研究,可以理解为“设计的学问”。“在高等学校中,设计艺术被定位为应用学科,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它本身是以实践为目的,或者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在人们的造物活动中,有数以万年的历史和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二是任何一种应用型的学科都应有理论的上升,既是其自身赖以提高的需要,又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4]因此其内涵是按照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主要用来创新生活、美化生活,其目标是在造物活动中实现实用功能与审美理想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艺术学培养对象是针对研究生,主要提高其对设计艺术的历史及理论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能力。设计艺术学学科价值观是在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前提下,以艺术哲学和设计史论为理论方法,从中研究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改善人与设计对象和自然的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方法及设计过程关系、设计策略与设计管理关系、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互融关系等。设计艺术学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三大领域内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敏捷的创新思维、熟练的表现技能;兼具职业道德及责任感,善于钻研、勇于开拓,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能在设计艺术学领域独立选择研究课题和设计课题,从而最终在该学科领域某一个或几个方向上具备较丰富的经验,能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独立担负专业设计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nextpage}

4. 三者关系

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的反映,而不仅仅是物品的设计。设计不但是造物,而更多的是周到细致地考虑与社会、经济、生态、伦理等要素的关联,不仅仅是为了设计现在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从上面三者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又有不可或缺的联系。首先就教育来说,三者属性不一样,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动画、工业设计等专业。三者培养对象不同,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针对的对象是本科群体,设计艺术学针对的群体是研究生群体。其次,培养目标不同,艺术设计培养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本专业技术能力,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在包装、广告、环艺、媒体或服装等行业从事设计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艺术设计学主要培养在艺术设计史论、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设计文化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并能积极承担服务于社会的纵向研究。而设计艺术学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对设计艺术的历史及理论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能力,重在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综合研究。再次,解决问题的不同,艺术设计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目标行为,强调的主体是“设计”,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可看成是“艺术化的设计”。艺术设计学具有理论指导性,指导艺术设计实践,具有纵向深入研究的潜在性。设计艺术学是指设计动作或者行为的艺术性,是美化大众生活的视觉艺术形式,可以理解为“设计的艺术”或“设计的学问”。为此,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清晰的界定三者关系:

4.1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科是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和基础,教育部规定一所高等院校至少要有三个一级学科才能升为大学,一所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优势学科是形成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从学科概念来说,“艺术学”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确定为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现在是艺术学下的子学科,与艺术学是一个从属关系,由于“设计学”这个大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设计艺术学目前仍然是艺术学学科下的学科子目。但是设计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定位,因为它具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能按照正确反映设计领域的知识系统进行分类。

从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概念上来说,是专业和学科的关系。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学科,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而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则都是专业,是大学传授设计艺术相关知识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是针对培养专门人才的系统工作而形成的分类。从它们的联系性来分析:①设计艺术学学科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等专业的基础。专业的设置,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学科基础之上,即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依托高水平的学科。没有扎实可靠的学科基础的专业,尤如空中楼阁,是不牢靠的。②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专业是设计艺术学学科的选择。大学设置专业,既要考虑适应社会用人的需求,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同时,又要按照专业培养的要求,在本学科中选择二、三个左右方向作为学科子门类,在已设置的专业中凝练学科方向,努力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主专业,而新设专业必须考虑已有的学科基础。有学者把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比作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学科是土壤,专业是植物,有了肥沃的土壤,植物才能根深叶茂、果实丰硕。[5]

4.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从人类有造物活动开始,它就贯穿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导致我们的设计分工也更加明晰,这样就形成了多种的设计门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尹定邦先生按设计目的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为三类: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坐标点,由它们的对应关系,形成相应的三大基本设计类型。因此这种划分具有相对广泛的包容性、正确性和科学性。[1](P.160)

当下常提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个名词并非是可以等同的概念。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以完成任务目标为主题,“艺术”地体现“设计”的动作或者行为,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属于形而下的层面;艺术设计学也是一门专业,是对设计进行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设计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理论探讨,属于形而上的层面;设计艺术学是一门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主要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和学问性,涉及的边缘学科更广泛,从而解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创造生活和美化生活,是理论和实践完美统一的体现,同时为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提供土壤,是更高层面的形而上概念。

4.3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上来说,由技入道是从技法上出发入道。如果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没有创造性,就只能是匠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或永远在某种外力的牵引下行动。由理入道,则是从理论高度弄通道理入道。宗白华先生曾说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人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教育。从其人才培养上来说,作为实践行为的艺术设计是“由技入道”的方式,艺术设计学为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是“由理入道”的方式,设计艺术学则是更高层次的“由理入道”,拥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三者可以看成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两种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融互渗,交叉延续,归根到底还需要做到“技”与“理”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结合,更好地推动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设计是一门创新的学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名称所衍生的学科或者专业,不管其侧重的方向和范围在何处,“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都是方法和手段,都是为设计学习活动本身服务的。

{nextpage}

5. 结语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和设计贯穿了整个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两者处于承接和并行发展的状态,一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都是为中国的设计教育服务的,设计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社会、市场的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于一种应对社会需求、市场变化而改变的状态之中。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并不是可以互换的称谓,它们在学科和专业属性上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学科与专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联系都促进了设计本身的发展,因此各自在招生、教学、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和专业侧重。 

同时,当下的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土壤,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专业都是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敏锐的审美能力,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综合素质人才。根据各自的定位与目标,考虑市场与社会要求,必须制定目标明确且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不仅能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三者的价值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中才得以实现。这种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理念,决定了艺术和设计本身就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内涵。因此,通过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专业细致划分,可以更好地提高设计物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物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精神食粮。在当前,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是艺术和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自觉、主动地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使设计思想、设计观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等诸多方面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1页,第50-51页,第160页。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3]蔡军.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J].设计在线.
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2-04/1019912877.html
[4]张道一.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设计艺术.2001年第3期,第1-2页。
[5]曹石珠.切实增强学科意识http://www.xnxykyc.cn/xkjs/yzxl1/hx2.htm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重点项目《艺术设计学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07B08

作者简介

1、张小华(1979~),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主要成员。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教学。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主任、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文化路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412008。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 注明出处中国创意同盟
收藏此文】【关闭本页】【打印此文
点击排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0本科毕
28个强大给力让你信服的公众意识平面广
2010年欧洲设计奖―标志类获奖作品
用Photoshop把照片变成电影效果-简单易
十大顶尖男性杂志,你看过几本?!
上海2010世博会各国参展标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2009届毕业设计展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图片
不同风格的同一浴室空
2018丹麦设计及广告创
Anker充电器+充电宝二
灯泡里的小花园,原来
方便收纳电线的概念充
加拿大Cha Le茶叶包装
展赛专题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2019 创意同盟丨ideatom.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0-2019 www.ideat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0005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