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同盟: 首页 > 先锋
李啸海:世博志愿者标志的中国印迹
信息来源:中国创意同盟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08-04

李啸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87级毕业生,Hi,Design Workshop创立人,世博志愿者标志设计者。
 

标志修改前后的效果

世博志愿者标志—中国心

 

记者:您认为世博志愿者“中国心”的标志,能够得到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李啸海:世博志愿者标志从总体上来讲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迹,这是它所具备的一个最主要的信息点。任何一个世博东道主国家,都会在标识系统或其他展示载体里面体现自己民族独有的东西。我将创意定到汉字上,并没有用传统图案,是因为汉字是大家最常用却经常被忽视的元素,非常有代表性,古代的纹饰离我们生活很远,但汉字我们一直在用,这是一个很亲和的民族符号,可识别性也好,更是一种东方意蕴的表现。汉字的表现形式很多,最终我选择了“心”字和彩带相融合的概念来表现世博大“party”的欢快气氛,也更符合志愿者的内涵,而且世博会的主标也是一个汉字,这是一脉相承的。最终完成的志愿者标志 “中国心”细节的表现很流畅,很现代,感觉明快。

记者:标志的色彩选用了从绿到红的渐变色,这种表现手法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李啸海:色彩的使用我也做了很多试验,之所以这样应用,首先是基于本项目的性质,想通过色彩表达欢愉和活力,同时,渐变色也能很好的表达舞动丝带的感觉。至于渐变色的顺序,是因为绿和蓝、蓝和红是有衔接性的,如果反过来红直接和绿衔接会很“抢”,完全是个强对比,这实际上是顺应了色谱里面的一个规律。我也尝试过不同的搭配,不同变化,不同平涂色,最后感觉在视觉上还是这种渐变色可能更适合它流动的效果,立体感更强一些。最后定下来的方案,主体色蓝色象征上海这种海洋文化的开放、热情。标志中的过渡色和多色的应用与现代印刷技术以及载体的变化有关,当渐变色应用完全没有技术障碍的情况下,标志色彩有更多的发挥,可以避免审美的疲劳。选用何种色彩形式,最终应是项目的性质和传达的目的决定的,找到最适合它的,就好。

记者:最终采用的方案与你最初提交的方案相比,基本形的变化大吗?

 

李啸海:当时提交的草案与最后定下来的方案相比,整体结构没有变化,细节上变化比较大。在调整的时候应观众的要求突出了“心”字中隐含的“和平鸽”的意象,这样更适合不认识汉字的国际观众的解读。调整基本上是为了使细节更饱满,颜色更准确、细致,视觉上更舒服。

 

记者:您最初想用心形的表现方式,后来又尝试了英文,到最后又回归到汉字,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设计方案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李啸海:在做的时候并没有给自己下任务,只是对这个项目有感觉才来参加,如果没有感觉或是自己做的不满意就不参加,心境很放松,这样的状态可能出来的作品没有那么多的局限。

 

记者:你认为一个好的标志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李啸海:好记,好看,好用。是好标志应有的基本点,我称它“三好”要素。标识,作为信息传达的符号,首先要让人产生记忆,一个特别的概念或一种新的形态,都容易让人产生记忆;好看,是美学原则,比如,有些标识概念不错,但是它没有相应的适合的手段来表现,它做出来并不好看,同样这个概念,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就很好,专业修养往往在细节上更能体现;第三个就是好用,一个标志有可能单独看的时候都很好,一旦应用起来却出现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太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了,其实标志很少单独使用,大部分都是与它相关的信息在一起使用的。像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会场的环境中,我留意过,标志出现的很少,倒是那几个汉简味道的英文字体在撑场子,到处都有,具体因由我不清楚,我想可能和标志的延展性不强有关,应用起来不如字体在视觉上更舒服,更灵活吧。在做世博志愿者标志的时候我也考虑了在应用中的一些效果,有时候也模拟一些场景,看它的感觉对不对,这个在初期的时候都是要考虑的。

{nextpage}

标志的应用

世博会与中国的设计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世博会给设计行业或设计师带来哪些积极地影响?

李啸海:我觉得应该是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就是相对新的一些概念能够原汁原味的给我们带来启发,比如说,耀眼的英国馆的蒲公英,从概念、技术到独立的形式,在世博展馆中很“跳”,它是比较新的一种理念。此外,德国馆、芬兰馆、波兰馆等做的都很有特色,通过形式和材质的结合构成展馆主体,非常符合现代提倡环保,回归自然的本质。意大利馆里面有很多细节做得很好,元素很多,例如展馆把意大利的歌剧的场景竖起来,用微缩景观的形式放在墙上,突破了常规的手法,很有装置艺术的感觉,很多新技术、新手段能给我们本土的设计师一些信息。我认为它更大的一个意义在于给普通民众的一个设计上的熏陶,让民众能够参与进来享受一些新的概念。我感觉挺遗憾的一点是从整体形象到导示设计我感觉都不是很成功,指示系统做的不够清晰,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级的活动,应该做得很有特色、很人性。

 

记者:山东工艺美院参与了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实施项目,不是你是否已经看过山东馆,与其它馆相比,你对山东馆有什么印象。

李啸海:平时提到山东,都说一山一水一圣人,博大精深的孔子,五岳独尊的泰山,孕育文明的黄河,这些都是很大的题材,真正想表现出来不是特别容易,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现代表现手段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阐释。特别是这种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负担会很重,要表现的东西太多,而这个场馆无法承载这么多东西,就要出现取舍。山东馆想把文化的积淀和新事物结合,找到这个结合点不容易,鲁班锁的概念就挺好。学校将这个项目承接下来,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是值得恭喜的。

 

设计要回归日常生活

 

记者:那请谈谈你对设计这个专业或行业的认识。

李啸海:现代设计的发端是包豪斯,这已是共识了。设计是什么?是个很大的课题,各种理论专着和辞典辞条都有解释。如要简单点说,我个人观点,设计---就是解决问题,有目的,有技巧的解决问题。绝不是制造问题,更不是出产垃圾。当设计变为制造麻烦时,也就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设计,古而有之,比如两宋瓷器的素雅情怀,明式家具的绝妙结构,折扇、灯笼的灵活和实用等等,中国先人有很多很智慧的设计。现在,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和眼光来看,仍感觉佩服之极,好设计是永恒的。

当下,设计人朱鄂先生倡导“平常设计”,就是努力把设计还原为最本质的东西,我举双手表示赞同,并身体力行通过设计来响应。“平常设计”,我个人的理解,第一是回归本质,将奇思妙想转化成平常形态,平常不平庸;第二是发现并优化日常设计,使日常不平常。换句话说,就是让设计退居幕后,还原设计本质。

 

记者:你认为济南或山东设计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

李啸海:相对来说山东还是“沉闷”一些。这一块我觉得不是哪个机构或者是搞几次活动就能改变的,这需要一个整体文化的活跃,整体活跃了,设计才能跳得更欢快。

有次参加个项目讨论会,我提及山东,特别是济南的建筑现象,几乎所有的大建筑项目,其形态都很中庸,对称的大体量模式比比皆是,所以,象安德鲁的“鹅蛋”是不要指望出现在我们周边,更别说哈迪德这样的另类了。这就是现状,与此相比,平面设计更是微不足道,虽然如此,我们周围,从大学、企业到工作室,还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在默默努力耕耘,只为对设计的执着和未来的憧憬。

 

记者:院校的设计教育在专业教学之外,还有哪些需要做的工作?

李啸海:设计是和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引导学生让其正确理解设计构想与实际生活的差别。设计是从虚起,从实落,具有踏实的落地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是同等重要的,现在的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考验就是你的落地能力,这很现实。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的职业操守。我曾经告诉我的助手,哪怕设计个火柴或餐巾纸,都要坚持最基本的标准,这是你的职业道德,给钱就做,让做成啥样都行,不讲究任何审美规律和设计手法,只能出垃圾。设计师要坚守这些,再小的东西也要规范。

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事情不满意或不认同,这是好的思想状态,说明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可能幼稚或激进,这是好事,如果对一个很烂的事情都说好,这是不正常的,争鸣是很正常的。

{nextpage}

设计之路

 

记者:在学习期间有没有令人难忘的经历,大学对您人生的影响是什么?

李啸海:这肯定是很难忘了。我在山东工艺美院上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三百多学生,有三百多老师,基本上大家都认识,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班十几个人,少的才几个人。当时印象很深的是老师很亲切,年轻老师特别多,刚入校时,石增泉院长当时是我们的辅导员,我们有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辅导员。王少君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感情是比较深的。第二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了,其实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在考之前不知道设计的概念,当时都是画画,画石膏像、速写什么的。真正设计的启蒙是在山东工艺美院接受的,进校以后逐渐知道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就这样一点点熏陶出来。当时大家考什么专业概念没有特别的清晰,现在的学生都对设计的认识很清晰,知道这是应用学科,那时候的我们连这些概念都不知道,所有的专业的积淀都是那时候在学校吸取的。

 

记者:毕业之后您又从事了哪些工作?

李啸海:我毕业以后是在一个中专当了十年老师,然后就做了全职设计师了,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毕业以后,2001年在母校做过“设计快乐”展,影响还是挺好的,我们八人都是山工艺的毕业生,想法很简单,回母校汇报下吧,大家都积极响应,就做了这么一个活动。也是想在济南这个地方活跃一下设计专业的气氛,在专业圈子里有一个互动和交流,当时还是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我们是第一批回去做展览的毕业生,而且还是以群展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潘鲁生院长和老领导都很支持我们。

 

记者:现在很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公司以后发现自己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难以坚持下来,你这么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李啸海:我认为最大的动力是喜欢、乐趣,设计其实是很累的,但喜欢它,就会努力去做。我最初是学工业设计的,后来转做平面设计,也是因为爱好和兴趣。在大学学习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听沈祝华老师讲设计概论,看的幻灯片很多大师级的划时代作品,这些作品都很注重究功能性,后来我在设计时一直把功能性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和最初受到的这些设计理念有关。

有段时间平面设计在国内被称为装潢,处于附属的地位,现在学校改为视觉传达,这样更准确些,也说明社会越来越重视设计,虽不尽如人意,但比20年前我刚毕业时已好太多了。现在,我个人还是更愿意用平面设计师的称谓,等条件成熟了,也会重拾产品设计的。

 

记者:在这充满禅意的与石问茶,环境很惬意,聊得也愉快,最后,能简单表述一下您的设计感悟吗?

李啸海:每个设计项目,其自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品质,努力找到“她”,就成了...... “她”是概念,也是形式;“她”是因,也是果。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 注明出处中国创意同盟
收藏此文】【关闭本页】【打印此文
点击排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0本科毕
28个强大给力让你信服的公众意识平面广
2010年欧洲设计奖―标志类获奖作品
用Photoshop把照片变成电影效果-简单易
十大顶尖男性杂志,你看过几本?!
上海2010世博会各国参展标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2009届毕业设计展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图片
不同风格的同一浴室空
2018丹麦设计及广告创
Anker充电器+充电宝二
灯泡里的小花园,原来
方便收纳电线的概念充
加拿大Cha Le茶叶包装
展赛专题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2019 创意同盟丨ideatom.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0-2019 www.ideat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0005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