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三次会议进入第三天议程,记者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陈工那儿获得了其今年提交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提升北京设计奖影响力 促进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陈工是歌华文化副总经理,同时也是来自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资料显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成立于1997年12月,是北京市大型国有文化运营机构。2018年,集团完成了企业改制,更名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歌华文化”),旗下包括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内容服务、文化贸易服务、文化金融服务、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设施运营服务六大文化服务体系。
陈工在提案中关注的行业现象主要有三点,包括“各层级奖项竞相发展,世界级品牌奖项缺乏”“专业奖项发展参差不齐,工业和建筑领域发展比较成熟”“鼓励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奖项还不够规范成熟”。
其中,陈工提到,我国设计领域的奖项,有诸多国家级奖项和地方奖项。国家级别的设计奖项有红星奖、北京设计奖等。地方级别的设计奖如西安市的雁塔杯、杭州市的西湖杯等。整体来看,我国的设计奖项数量多,发展势头迅速,各个层级的奖项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奖项缺少,即使是在国际上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红星奖”与德国的红点奖、美国的IDEA奖、日本G-Mark奖等仍存在差距。
同时,陈工指出,我国的设计奖项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等传统设计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奖项数量多,层级范围广,并且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代表性奖项。而在其他诸如平面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领域,相应的专项奖数量少,设立时间短,规模和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
最后,陈工提到北京国际设计周设立的北京设计奖。其表示,该奖项鼓励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是我国发起设立的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设计奖项,但此类奖项在项目征集、评奖流程、奖项分类等方面还不够科学规范,特别是在奖项细分设置方面还与国际设计奖项有一定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陈工提出了七点建议,包括多方合力促进创新设计的产业转化、推动优秀设计的消费转化、加快设计知识的教育转化、提升“非遗设计奖”推动创意设计与传统手工业的深度融合、“重视设计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业文化附加值”、“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创意设计智能化发展”、“鼓励工业设计向更综合的功能创新、服务创新发展,推动工业设计转型升级”。
其中,陈工表示,创新创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必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创意设计方面的教育。北京设计奖是设计资源库,获奖作品都是设计领域的优秀案例,获奖设计师(团队)是设计知识的承载者,应充分发挥北京设计奖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类创意设计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设计过程和规律。
此外,“科技”元素在建议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陈工提到,借助科技力量,打造传统文化元素内容素材库,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融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针对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素材,利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筛选、提炼和再应用,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满足民族文化的时代传承和创新发展需求。
同时,陈工表示,对于“红星奖”等工业设计奖项,应重点鼓励:将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等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应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围绕机器人、医疗健康、智能硬件、智能出行、智能家居、信息电子、公共设施、文创等重点行业,以科技驱动创意设计,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实现工业设计转型升级,提高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