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美国着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对艺术“风格”的定义比较经典,他认为风格是“包括着一个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形式系统,通过可见的艺术家个性和一个群体的广泛看法来实现。风格还具有宗教、社会和道德生活的价值”。艺术是人类文化系统的要素,与整个文化系统的其他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艺术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和所归属的社会文化圈的不同,因此艺术风格具有民族、时代、地域、个性的差别。从人性求异、生命力的张扬来看,人对风格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艺术具有无穷的创造空间,但由于人的心理有一定势,人类文化有一定的惰性,因此一种艺术风格往往能持续很多年不变。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尽管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形成的各种艺术风格异彩纷呈,但是从审美文化形态的大的分类来说,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西方的具象性艺术形态和中国的意向性艺术形态。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决定了其艺术的风格,西方古典美术追求客观摹写的风格,通过三维透视和明暗对比来表现对象的空间状态。中国古代艺术根据主体社会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文人贵族艺术和民间艺术。前者在美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书画,追求写意的笔情墨趣,表达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自由灵性,风格上往往萧疏空灵;而后者在美术上的主要成就是民间工艺,追求的是夸张、变形、象征的表现技巧,以表现历史传说、民俗民风为题材,表达群体归属感和对生命、对生活、对劳动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比较东西方两种艺术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差别,对于当前确定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十分必要。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东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具有不同的观念形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采取与自然抗争的态度,而东方采取天人合一的态度;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更注重个性的发展,肯定个人与命运的抗争,而东方更注重人伦关系,所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中庸之道。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从分析逐步走向综合的思维,而东方人一开始就采取一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西方文化是通过横向的不同形态的文化诸如科学、宗教、艺术的互补,或纵向质变取得平衡的。西方哲学把一切事物一分为二,把矛盾对立面加以强化,而较少顾及矛盾对立面的统一,这可能与西方人执着于人与命运的不断抗争有关,也许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种哲学思维的方式也为其文化提供一种不断变化的动力,不像中国文化那样圆融,本身就具有可变性的张力,而少有突变。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一开始就是“观物取象”的综合思维方式,从来也没有达到像西方那样的高度抽象。在这种不脱离具象的思维方式中,达到了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的朴素的辩证法的高度。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各自的宗教观念中得以体现。西方基督教中的基督是一个背负十字架受难者的形象,为拯救世人,以身殉道,是西方人与命运抗争的形象写照。而中国佛教的弥勒佛挺着个大肚皮.一脸的福相,一副对联道破天机:“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是东方人睿智的化身。基督教之所以能被西方所接受,成为西方的基本的宗教形式,是因为它在西方文化中有鼎足的作用,能够平衡西方世俗文化中个性的片面发展。个性的片面发展会使人失去理性,走向歇斯底里,这种歇斯底里变成一种群体心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与西方相反,中国的宗教意识是比较淡薄的,而且中国的道教、佛教与其他意识形式是相契合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和国画艺术往往有一种“禅”境,物我两忘,妙契自然这说明中国的世俗文化是平衡的,并不太需要宗教意识的介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的功能都要维系人类身心平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以保障人类的有序发展。这种平衡经常会被打破,某种片面的文化观念有时会得到优势的发展,但这种片面发展最终会得到某些纠正,人类的心灵由此变得越来越宽博、崇高。
在艺术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大,这一方面会导致艺术的风格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艺术风格的趋同化和虚无化。从人类艺术形式发展的总体走势来看,写意的艺术是主流,更能代表艺术的自由的理想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古典艺术与哲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互为表里,是高层次的。西方艺术从原始象征艺术走出来后,经历了一个写实的艺术阶段,后又经过艺术的解构,吸收原始艺术、非洲艺术、日本浮世绘画的一些元素,产生了多元化的风格,其实质是向世界主流艺术回归。
在艺术设计领域,由于与现代大工业和商业相关的艺术设计来源于西方,就使得国人在这一领域模仿多于创新,还没有形成可以与世界设计大国相抗衡的中国设计风格。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工业设计教育历史尤其短,存在着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奉为经典的问题,导致中国遍地抽象派的几何形的钢筋混凝土加玻璃的建筑群落。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也相对落后,因此,中国设计界在如何形成民族风格方面陷入迷茫。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有各种尝试,其中包括建立民族的设计语言符号体系,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开端。但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民族风格的形成仅仅在艺术语言符号的范围内做文章是不够的,固守自己传统美术的风格也是不行的,试图脱离世界美术的大文化,独树一帜也是行不通的。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美术是独具风格的,以简洁灵动的形式语言,表达宇宙的本质结构和生命的丰富情感,意境深远,体现了审美意识的本质。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完全可以融进后现代化的设计文脉中。
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不同,就在于其文化取向贴近当代社会生活。设计几乎渗透到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已经不是设计家个人的事情,还需要政府的重视、规划和引导,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推动,需要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追捧。设计家不仅仅要考虑设计的形式语言,还要考虑设计与社会各种文化形态的关系,还要有未来的眼光,使得设计担当起引领当代文明的重任。这就要求设计家要有公共关系的意识,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科技创新、消费文化中去。设计的形式语言必须能够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设计的形式语言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是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可以使得一切人都明白,最好是简单而又寓意深刻。一种艺术风格并不是以构成的复杂性和技巧的难度来衡量的,而是以其文化内涵和构成的新意来衡量的。
中国古典艺术的哲理深厚,寓意深刻,但是艺术构成也相对复杂,要求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方圆备至等。中国古典的书画艺术因为艺术构成的完美性价值取向,在古代就达到艺术高峰,从自然万象中抽象出线,并且按照方圆备至的原理,追求在书写中曲折有致的美感韵味。从对造型规律的阐释可见,要形成中国艺术设计风格,关键在于有深厚博大的文化意识、当代意识、未来意识,要善于挖掘传统、突破传统、借鉴西方、突破西方,把握造型的解构、建构规律,创造独具风格的造型语言。还要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力量,培育成熟的企业文化,引导和推动公众的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这样坚忍不拔地艰苦努力,一定能够形成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 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 [M].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