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沁
平面设计师,副教授
199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1994年成立个人设计工作室
1999年成立宁波左右设计公司
现任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
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副会长
宁波分会会长
宁波当代艺术学会副会长
1999年以来共创办并组织七届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原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
宁波庄市,不起眼的社区。七拐八弯进去,是一座现下不多见的院落:秀挺的榆树,半旧的木门,砖砌的老柴房,改建的水泥小楼,置身其中,仿若时光倒流几十年。这,就是潘沁的家。潘沁有多重身份: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创始人。他说,他热爱设计,热衷穿梭于设计师、教授、策展人、民间藏家、老板这些不同的身份,好的设计它源自丰厚的生活。
设计
1993年,毕业于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的潘沁来到宁波师范学院任教。刚出校门的他一腔热情。“那时网络、信息、交流都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对于一个地方区域来说,你要维持和跟进专业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便是成立专业社团。深圳当时是国内最早成立平面设计协会的城市,并已经成功举办了‘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展览,我们都很向往这样的城市设计氛围。而毗邻的上海通过举办国际展览,更是直接对我们产生冲击。当时的宁波与其他内地城市现状相似,设计氛围低下,但市场需求不低。来自台湾的艾肯形象拿走当时杉杉集团“天价”的企业形象设计单子!”周边城市的设计浪潮,以及本地日益兴起的设计需求,冲击着潘沁。1998年,潘沁和蒋华等宁波设计界的同仁们筹备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同年,这群怀揣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南下广东,拜访当时已经享誉全国设计界的王序老师。王序帮他们引荐了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两个城市的设计师有了第一次交流学习。
“当时我们很清楚,协会必须通过展览开展工作,获取信息和资源,因此策展便成为协会工作的核心。”同年,宁波举办第一届以本土设计师为主的小型海报展,第二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共同举办“服饰与文化国际海报交流展”,意外的成功使得宁波的设计师们倍感欣喜。此后,第二届开始确定为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IGDB),第五届开始更名为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在潘沁及协会同仁的努力与坚持下,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艰难地完成了一届又一届的展览,把最优秀的国际平面设计资源整合到宁波,让国内的设计师了解国际顶尖的平面设计,同时也把国内优秀的平面设计推向世界。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的计划单列市,商业氛围活跃,市场经济发达,政府也较重视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但作为二线城市,也一定程度局限了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空间。”潘沁说,设计与艺术创作最大的区别是设计是一种委托,不只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师要站在委托方的立场共同思考并解决客户通过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记得上次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到宁波,我们有过一次交流,他认为设计师自己要准备充分,这样面对任何一个设计项目他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设计秩序是靠设计师和客户共同维持的,并不是单方面的。一味地攻击客户,这是不理性的。”
同时,潘沁也强调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平面设计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催生下,顺理成章地成了现代商业的附庸,对商业的附庸和奉承使得平面设计显得卑微和无助。如今,我们在赞叹古人的艺术创造和成就时,必须思考我们将来能给后人留下什么,中国语境下的平面设计该何去何从?”
去年夏天,平面设计协会举办了第七届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上海《新民晚报》设计之都栏目对潘沁作了整版的访谈。“每届双年展都有不同的策展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独立与协作’。这看似摇摆多变的策展轨迹,体现我们对双年展的思考与态度,从国际海报双年展到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是应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革新而做出的抉择,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到国际设计双年展,是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对平面设计新的思考。我们并不想扩展展览类别和规模,我们只是主张平面设计领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望未来,而不该自我纠结在狭小的范畴。”潘沁说,设计就是要不断适应新语境,应对新诉求。
古艺
随地摆放的古石雕,墙角挂着的古玉剑,沥了岁月的古家具,甚至改建的楼台,用的都是上了年岁的石柱子。走进潘沁的家,角角落落、一物一品,无不在诉说主人家是个好古之人。
潘沁好古,不仅在爱收藏老东西。那些即将失传的古法古艺,也被纳入他的设计语系。比较有代表的,是他将奉化棠云的苦竹纸搬上了设计舞台。2011年,潘沁应邀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新设计”艺术展,那一期的主题是“回到中国”。
“‘回到中国’这个主题,字义上解读有探讨的地方,中国设计教育以及设计市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整体水准始终没有真正走上国际舞台,对西方设计的关注与学习,更多只是停留在表象和形式。因此,从这点上讲,中国的设计还没有走出过中国。如果从深圳特定的设计发展历程来思考,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并在中国大陆开创了专业性的设计展。而后,经历期间的停顿和转型,如今提出‘回到中国’,这个背景的阐释或许更立得住脚。通过‘回到中国’,思考我们自身的立场,以及东方美学背景下的设计价值取向,意义深远。”潘沁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贵财富,从经历岁月的古法古艺中,汲取养分。
那一次,潘沁将奉化棠云的苦竹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挂到了深圳。据悉,苦竹纸又名棠云纸,苦竹乃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寄情之物,苦竹因汁涩味苦而得名,也因苦涩有防虫防蛀的特殊功效。宁波奉化棠云的苦竹纸作坊,至今仍保留了地道的传统造纸工艺。只是,如今愿意继续传承这一古老工艺的,只剩一个叫袁恒通的老人。“棠云纸不腐不烂,通透有型,一直被当做古籍修补的专用纸,只是制作工艺繁杂辛苦,如今整个棠云,就只剩袁恒通苦苦支撑,延续着这般技艺。”
潘沁表示,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新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与空间,平面设计也不例外。但技术不能等同设计思想,过多依赖新技术也会给设计领域带来伤害。潘沁说,设计师既要能向外看,也要能向内看,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中,获取前行的能量与动力。王序先生编辑的《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丛书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为了向前,你必须回顾历史!”。
生活
走进潘沁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会发现这是个极其热爱生活、会生活的人。潘沁说,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所学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和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即便是业余爱好也与专业相关,作为宁波为数不多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近二十年来一直坚持古物收藏的爱好。他说,做收藏并不只是为了投资升值,更重要的是这些物件本身,他相信古物有灵性,灵与美并存,可以以物教化,能让他从中吸取能量。潘沁笑着说,“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热爱生活,更在于享受生活,享受髙古清雅的生活。”
《金刚经》是潘沁的新作,他用念经与修炼来形容创作的感觉。“我挑选了二十几个汉字中最具代表最常用的笔画,做成原子印章,在宽1.6米的卷筒空白纸上,用这二十几个笔画,一笔一笔拼印成《金刚经》的经文。每天空暇之余就拼印一些,如饮食起居一般,现在这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把它当做是我的日课。整部经文全文拼印完成大约需要50米长,如今已经完成二十多米了。”
据潘沁说,在拼印《金刚经》的体验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了很多。“我要把日常作内容,重复作轨迹,无为作逻辑,无欲作诉求。”潘沁说,在拼印经文的一年多时间,他觉得自己比以往要更耐心,在不断重复中,体会到一种平凡和安静的力量。他把这次创作定义为个人修为,他说自己已过了天天谈理想的年纪,年轻的时候,理想天天挂在嘴边,而如今已经不谈理想了,只谈生活。
《金刚经》项目已于2013年8月份应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首尔设计双年展。{nextpage}
潘沁《金刚经》创作现场
记者手记
能舍得“脏”一点
我喜欢收集和翻阅食物的照片,但那种把食物拍得特光鲜亮丽的,我基本全忽略。我喜欢那种拍个面包,但边上芝麻随意散落的,一句话,摄影师要能舍得让食物“脏”一点。脏一点?对,太整洁亮丽看起来就像摆设,而那种芝麻随意散落的,就像是有小娃娃刚去偷吃过。我看着,更有食欲。食物,首先就是拿来吃的,一脸端庄成摆设,端得再好看,它都失去了自我的价值。不是吗?
那天,走进潘沁的家,绕了一圈就心里笑开了:这是个精心布置的家,到处是古物藏品。但人在里面,没有压力与拘谨。随意堆放的书,散落的小玩意,甚至桌角的茶渍,都在对每个进门的人说,随意,随意。豪华的、古典的、现代的装修见了不少,但很多都让我觉得,这像样板房,不像家。既然是家,就要舍得“脏”一点,随意一点。
我是原研哉的铁杆粉,MUJI的死忠粉。这位世界级的平面设计大师,曾经追问:“设计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在制造物品,不如说是发现生活的智慧。”脱离了生活的设计,就是一尘不染的餐桌上,那只正襟危坐的面包;就是进门会习惯性缩手缩脚,沙发没有一个褶皱的样板房。美则美矣,没有人气。
难得碰到个平面设计师,身心皆不拘谨用力,于严密周到之余,还有份随意。而这份随意,就是“接地气”。
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去探索设计的本质。这话,也是原大师说的。
{nextpage}
《金刚经》
2005年潘沁应邀参加深圳设计05 IN CHINA主题邀请展,他解构最为常用的宋体、黑体、楷体字体,从每种字体3000多个笔画的字库系统中提取20多个笔画,以近乎游戏的方式,邀请不同的对象选取喜欢的笔画参与拼印自己的名字(XXX),有否定和颠覆(XXX),有未知的可能和思考(XXX)。
《金刚经》是潘沁宁波第一届当代艺术展的参展作品,这是他以他的方式对当代艺术领域的张扬、刺激、喧哗、怪异等做出的理性回应。作品用2005年深圳设计05 IN CHINA主题邀请展作品IN CHINA-XXX中的宋体笔画,以此来拼印《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经文中的无上经典,全文6900字,“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这也是东方哲学的核心。他在宽1.6米的卷筒空白纸上用笔画一笔一笔拼印经文,每天空暇之余就进行工作,就像饮食起居一般,自然地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
拼印遵照中国古版书籍竖式编排形式,每行文字从上到下纵向进行,随着近乎无趣和平淡的工作状态的推移,经文不断横向维度推开,直至完成全部经文的拼印,每天的情绪和心情在拼印中自然流露,并直接体现在拼印的结果。作品的工作工程需要人的极大耐心,在平铺的1.6米宽的大幅面纸张上盖印十分困难,字的结构、字行间距很难控制,因此会出现弯曲、参差不齐甚至错字错句,也由于笔画的极限,这将影响汉字的结构美感。全文拼印完成约达50米长!
“日常”成为创作的内容,“重复”成为作品的轨迹,“无为”成为作品的逻辑,“无欲”成为作品的诉求。本事件的初衷与设计无关、与艺术无关,甚至与审美也无关,她只是借事件的背景对自我的精神梳理(修行),希望充淡喧哗社会背景下的烦杂、不安以及膨胀的欲望,而终点却似乎又回到东方设计哲学的本质。
{nextpage}
IN CHINA-XXX
汉字的笔画构造十分复杂,一个字体的中文字库约需3000个笔画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系统,IN CHINA-XXX项目是应深圳GDC“IN CHINA”设计邀请展而创作的,我选择汉字字型中最为常用的宋体、黑体、楷体为原型,每种字体提取约20个代表笔画制成可以拓印的原子印章,邀请不同的对象参与来拼印他们的名字(XXX-某某某),近乎游戏的方式引发对汉字的体验和思考(XXX),对传统和约定俗成的挑战(XXX),并时刻会产生意外的未知(XXX)。
但我并没认为这是对汉字的创新行为,它仅仅是一个关于汉字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