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同盟: 首页 > 学术
滇乌铜走银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符码及产品化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创意同盟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3-12-04

0 引言

乌铜走银是云南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省石屏县,2011年国务院公布该民间工艺入选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历史上曾与北京的景泰蓝工艺齐名,被称作“天下铜艺双绝”的乌铜走银目前出现了发展缓慢滞后,规模小,数量少,生产低效、产品单一诸多问题,并濒临失传的局面。本文通过对乌铜走银工艺文化符码的研究,以期既能为这项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又能实现乌铜走银工艺产品化、产业化的发展。

1  “乌铜走银”源流及其发展现状

乌铜走银作为一项传统民间金属制作工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80多年的历史,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省石屏县,《新篡云南通志》有云:“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錾刻花纹或篆隶正草书于上,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溶之,磨平,用手汗浸渍之,即成乌铜走银。器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这项工艺用铜做胎,在胎上雕刻各种纹样图案,然后将熔化好的银水填入纹样图案中,冷却后再打磨处理光滑,经过氧化处理的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典雅别致并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所以称为“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工艺在民国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根据云南省石屏县志的记载,在民国时期乌铜走银制品年产量可达3000-5000件左右,产品远销国内外。从解放前夕一直到解放初期,因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再加之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复杂,手工劳动强度大,并且用料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了乌铜走银的生产逐渐走向衰落,最终中断几十年。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独具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的乌铜走银工艺品逐渐为人所知,并且涌现出了少数熟悉乌铜走银工艺的民间传统艺人。乌铜走银工艺由于历史长,至今制作的物件在器形和纹样上仍难有突破,这样一来乌铜走银就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限制了其自身发展。以纯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制作生产,不但生产条件差而且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也较为单一,这构成了限制其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云南省具有地域性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产品近几十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崛起而备受青睐,产品设计中运用地域性传统工艺及民族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广泛并广为认可。市场的需求使产品设计的矛头转向对传统民间工艺的挖掘,由于乌铜走银工艺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力远远不足,发展滞后的乌铜走银工艺急需扩大市场、提高知名度,在原有的工艺、造型、功能上进行创新,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2 乌铜走银传统制作工艺及文化符码研究

2.1 乌铜走银传统制作工艺

乌铜走银即在铜胚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银,再将铜胚表面用特殊工艺处理成黑色,使其在深沉的黑底上衬托出银灿灿的纹饰,显得雍容华贵、瑰丽多彩。乌铜走银制作工艺结合了金银错和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独有的工艺创新,从雕刻纹饰上看,乌铜走银和金银错是一样的,都是按需要的花纹对铜胎进行錾刻;从填涂技术上看,乌铜走银与景泰蓝是类似,都是通过加热以液态形式来填充花纹。用乌铜走银制作出的制品其造型精巧,工艺精湛,地域性特色浓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商业开发价值。

1 乌铜走银民间工艺流程

Fig.1. The Process of Black copper run through with silver Product.

制作乌铜走银制品需要很多道工序(图1),该工艺结合了金银错和珐琅器制作工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工艺创新:在雕刻纹饰上,乌铜走银和金银错是一样的,都是按需要的花纹对铜胎进行錾刻;在填涂技术上,乌铜走银与珐琅器是类似的,都是通过加热以液态形式来填充花纹。乌铜走银制品的生产要求制作的匠人具备非常高的艺术和工艺造诣,必须要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

乌铜走银工艺首先要用优质的铜和其他多种金属熔炼成乌铜,金是乌铜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石屏县志》有记载:“乌铜以金及铜化合成器,淡红色。”[1]只有金的存在才能表现出乌铜特有的着色特性,乌铜有着比铜更好的抗盐雾腐蚀性。在完成対乌铜的熔炼之后,以锻打、碾压的方式将乌铜做成乌铜片的这道工序称为“打片”,打片完成后就要在在乌铜片上刻图案,用手工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用錾子(小凿)根据铜片的厚度在乌铜片表面刻出各种各样图案和花纹,线条一定要保持流畅和准确。待图案和花纹錾刻完之后,就要把银屑填充到所刻的图案和花纹里去,以“走”满为度。“走银”是该工艺的技术关键,不适当的热处理和化学处理会使银从铜片表面脱落,或使铜胚毁坏。填充到图案和花纹里的银屑经过热处理和化学处理,银屑就会在刻痕中熔化并且沿着刻好的纹路“走”,形成与乌铜熔为一体的银线。走银完成之后,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铜件相关部位上组装成一件完整的器物,锉磨光滑。最后就是要用手来将这些成品捂黑,其实这就是一种恒温的加工氧化技术,根据季节的不同捂黑的时间和效果会有所差异,做完这些,一件乌铜走银制品就完成了。

2.2 乌铜走银文化符码研究

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符号的运用,文化的传承,靠的是符号的传承” [2]。符号的用途具有一种人类学上的价值, 因为它的确是因工艺和意义被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单位。符号起源于劳动,人们对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从而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 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这些由一个个符码所组成的原始设计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 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的手段。

杨裕富在《设计的文化基础—设计·符号·构通》中认为:人的传达与沟通并不是只有物质基础的讯息(形象、声音)还包括了怎么接受与分析这些讯息的规则与观点。怎么接受与分析这些讯息的规则与观点正是文化最不易察觉的,透过人类特有学习的一套规则与“价值系统”,文化因此得以传承和发挥影响力[3]。乌铜走银是一项民间传统工艺,是“非物质”的,只有系统全面了解乌铜走银这个文化符码系统所包含的(可见和不可见)内容,才能精确理解、认知与解读这项民间传统工艺。

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符号,乌铜走银工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码系统,其工艺、造型、色彩、质感等诸多元素组合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符码,通过对乌铜走银文化符码的解析,可以让该工艺为人所读懂并在传承和产品化、市场化方面找出新的思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析是剖析、解读这项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手段。对乌铜走银工艺符号原型的分解,提取对象最具有特征的元素或基因,在保留乌铜走银最具特征的部分同时,对不同符码的转化、改良、删减、重构,从而构成新的视觉“艺术符号”,实现乌铜走银发展的初衷。如图2所示,对于乌铜走银的文化符码解析,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符码系统,进而将其分为技术层符码、艺术层符码、语义层符码三个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分别进行解析。技术层符码是第一个层次也是乌铜走银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他的种种价值必须依附于这一物质基础,艺术层符码传递着特定的语义,通过图形纹样语言将乌铜走银的主题和内容表达出来,语义层符码能够表达思想、情感、时代、地域、风俗、观念、信仰等信息,体现出乌铜走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内涵。

2 乌铜走银文化符码解析

Fig.2.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ultural Codes of Black copper run through with silver Product.

乌铜走银技术层符码方面的研究,可以从工艺、造型以及材料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析,其中造型和所用的材料是乌铜走银最基本的符征(signifier)。从工艺角度来看,乌铜走银以铜做胎雕刻纹样图案,继而填入银丝、氧化底铜,做出黑白相间的纹样图案,白银色彩明亮纹路清晰,使色彩上达到黑白对比分明的效果,铜黑色底衬托出银在表层的图案,增强了图案在制品表面的装饰性艺术效果,此外该工艺还可以借鉴浮雕、镂雕的创作手法。在生产流程方面,传统的手工作坊和世代单一传承已经不能满足乌铜走银制品在市场上、造型上、做工上的要求,要提高乌铜走银制品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该产业转型升级,研发制定乌铜走银工艺技术标准、提高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乌铜走银所用的材料,铜和银是不能缺少的原料,乌铜质朴端庄、雍容华贵,银明亮细腻,光鲜华丽。此外,用这种工艺将银材料替换成金还可以使工艺品做成乌铜走金的效果,金属材料的多样化让乌铜走银制品在材料上有更多的选择。从其造型角度来看,传统制品的造型结构类型有花瓶、笔筒、墨盒,烟膏盒、茶壶、托盘、首饰、香炉等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乌铜走银制品的造型以及功能已经变得单一起来,如何将功能和造型进行拓展并且创造多种类型的产品是乌铜走银未来要走的路。乌铜走银工艺除了维持原有的产品造型之外,该工艺还可适用于手机、空调、鼠标、笔记本电脑等机电产品的外观设计,还可以拓展到保温口杯、茶叶桶、烟嘴、烟灰缸、餐具、果盘等大大小小日常用品的外观设计,与此同时,该工艺制品亦可以以局部存在的方式运用在一些产品外观的设计当中,结合当今简约的设计手法将造型图案简约化、产品系列化,既节约了材料,简化了制造工艺,又降低了能耗,节省了生产制造的成本。

在乌铜走银的艺术层符码中包含了设计中最简单的造型元素:点、线、面,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了各种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例如寿字纹、万字纹、蝙蝠纹、花鸟鱼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蝙蝠图案等,这些符码所组成的不单单是一种审美的符号,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地理环境等一系列信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寄托。不同使用功能的器具所绘的图案会有所不同,这样图案既可以传达器物的部分使用功能信息又具有相当的装饰性,在乌铜走银墨盒制品中,常用的图案是山水、书法、梅兰竹菊,而在祭祀的香炉中所用的图案是万字纹、蝙蝠纹、寿字纹和荷花纹等,茶壶、茶杯等茶具上除了有万字纹、寿字纹、云纹等图案之外大面积的装饰是一些具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典故画面、场景,这些文化符码是乌铜走银艺术层符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乌铜走银制品既有实用功能又具装饰功能(图2)。

乌铜走银工艺制品从艺术层符码分析的角度来看该工艺可以有两个发展的方向:一方面传统元素时尚化,将传统典型的纹样符号或母题通过简化或注入新的内容、意义运用到新的造型当中以符合现代审美要求,也可以保留传统乌铜走银制品的特点开拓出新的产品,以求突出民族风情、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格,具体可以借鉴景泰蓝、黑陶、现代陶瓷艺术;另一方面工艺运用多元化,乌铜走银制品的图案、色彩、结构、形式、功能,要求突破原有工艺水平,拓展该工艺应用方向、应用范围,展现乌铜走银工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面。

3 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乌铜走银制品(图片来源:网络)

Fig.3. Decorative and Practicable of Black copper run through with silver Products.

乌铜走银的文化语义层符码有储存文化、记述往事、讲述故事的作用,语义层符码是沟通传达的一个中介工具,文化是语义层符码存在的母体,不理解文化就无法理解符码。图案和造型的结合表现出内容与结构、语境与语义的内在联系,古朴的铜质结合亮丽的白银将古老的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古香古色,典雅别致,表现出与其他工艺品例如陶瓷、景泰蓝等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不少乌铜走银制品的装饰中都会有关于人文典故、名人名事、表达美好希望和寄托的画面,,让欣赏者与使用者与之产生共鸣,比如“松”的图案和寿字纹、万字纹连用可以表达长寿、健康之意;梅兰竹菊连用表达文人的气质和情怀;凤凰、云纹、波浪纹连用则表示呈祥、祥瑞之意。文化语义层符号语言的表达,一方面可以使产品具有统一的风格特征和内涵,便于产品符号语言顺利和正确的传达;另一方面,符号语言的前后连贯和统一,有利于产品特点的形成和巩固[4]。造型、工艺、材质、图案纹样作为一个个文化符码,构成了能够表达不同韵味、文化气息的乌铜走银艺术品,既是观赏陈设品,又能从各个方面贴切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表现出为人所接受的文化意韵和内涵。

3 乌铜走银的保护、传承和产品化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5]

乌铜走银制品的工艺虽精湛、物件精美,但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却不成气候,比与之齐名的景泰蓝逊色许多,产品缺乏新意,脱离时代。传统的乌铜走银工艺在保护同时,要在原基础上创新,既要保留其本土特色,又要求新求变,注入新元素、新特点、新特色,才能使这项工艺不断发展下去,发挥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潜能,并且对云南本土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借鉴作用。

传和承分别构成了传承的两个方面。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内传承,另外一种是行业内传承。乌铜走银工艺具有重经验、重体悟、重情感、重灵性的特征,在过去非常适合个体性的传承方式,但根据当今发展,在继续发挥家庭和作坊传承优势的同时,需要更多的人掌握该工艺,以实现大传承大发展。目前,国家已经将乌铜走银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并且不断地挖掘和培养该工艺的传承人。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重视遗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各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乌铜走银的发生、发展、延续进行审视,可以实现乌铜走银工艺的“活态保护”[6]。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乌铜走银的扶持力度,改变乌铜走银生产作坊简陋和低效率的现状以及产品较为单一的模式,突破传统的限制,以新思想、新形势和新技术为依据进行新创造。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好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使乌铜走银工艺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的保护、传承和产品化技术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

4 保护、传承和产品化技术路线

Fig.4. Technical Line of Protect and Inherit and Commercialize the Craft of Black copper run through with silver.

政府相关部门在保护和传承这项工艺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保护和传承的概念不能仅仅在民间艺人中间展开,市场和技术的脱节使得这项古老的工艺逐渐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濒临失传。政府应对乌铜走银工艺进行科学评估与论证,在尊重当地手工艺人意愿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该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并将乌铜走银工艺纳入到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之中。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确定乌铜走银工艺的发展主导方向,通过宏观统筹、整体规划、实施品牌战略,最终实现民间工艺与产业发展双丰收。

在市场化的今天,通过政策引导,从传承到科研再到市场形成一条协作的链是必须要走的路。在产品设计领域,基于现代的工艺基础可以制作出丰富的工艺制品。以该工艺的风格、造型、材质、色彩、格调以及民族性和地域性为传承导向,归纳出各项要素,结合现代设计思想和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实现该工艺的现代化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高校、企业、民间团体及其他相关机构要互相协调和明确自己的任务,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认知能力申报具有潜在研究前景及价值的科研项目,强化专项研究。对乌铜走银工艺进行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也是传承和发扬该工艺的重要方法之一,博物馆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收集、展示、研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另外建设乌铜走银数字化博物馆能够实现对“活态”乌铜走银工艺的保护,响应了“保用并举,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云南地方高校可以用专业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乌铜走银工艺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从专业领域介入,从兴趣点引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该工艺的传承与普及。在科研这个过程中可以挖掘和尝试可提供给乌铜走银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理念,邀请专业的民间艺人和工匠参与其中,在传承的同时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改良。其他研究机构在传承、科研、市场这三个环节中每个环节要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这样依次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三者之间持续的发展下去。乌铜走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最后结合市场这一环节的内容达到保护、传承和创收的目的。

4  结论

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乌铜走银工艺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机制。产品设计是兼具物质和文化双重特性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既承载着向社会传达特定商品、服务信息的实用功能也承载着提升社会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的文化功能[7]。拆分研究乌铜走银的符码系统,并注重其内在文化语义的传承,可以传承和发扬该工艺,改变乌铜走银发展滞后,规模小,数量少,生产低效、产品单一并且濒临失传的现状,以民族文化品牌的力量立足于市场,在市场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下去,传承的同时也通过正确的引导走向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许昆,文飞,张增祺.云南古代乌铜成分和表面分析[J].云南冶金,200301.

[2] 恩斯特·卡希尔(德).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8-53.

[3] 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设计·符号·沟通[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

[4] 阿恩海姆(美),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武斌.云南特色少数民族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由“版纳地毯”实地调研引发[C]. 多元本土国际2011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选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7] 范钦蓉,王坤茜,赵龙.撒尼族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 注明出处中国创意同盟
收藏此文】【关闭本页】【打印此文
点击排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0本科毕
28个强大给力让你信服的公众意识平面广
2010年欧洲设计奖―标志类获奖作品
用Photoshop把照片变成电影效果-简单易
十大顶尖男性杂志,你看过几本?!
上海2010世博会各国参展标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2009届毕业设计展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图片
不同风格的同一浴室空
2018丹麦设计及广告创
Anker充电器+充电宝二
灯泡里的小花园,原来
方便收纳电线的概念充
加拿大Cha Le茶叶包装
展赛专题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2019 创意同盟丨ideatom.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0-2019 www.ideat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0005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