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者曾将艺术与生活对立起来,让艺术超离出日常生活的范畴,从而颠覆了模仿与再现的艺术传统。然而这种对立也提出一种让“生活艺术化”的主张,以艺术的形式来指导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年轻艺术家卢征远“每日一作”的艺术实践视为可从整体观之的一件“作品”,比起孤立地看待每日所作要有趣得多。
在美术学院学习时,雕塑专业的卢征远便曾在100天的时间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当这种习作性质的实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时,何时结束便取决于某种意义上的忍耐力,与同样正在料阁子空间进行的周斌的30天行为艺术相比,开放的时限提出了悬疑式的挑战。已故美国艺术家杰米·利文斯顿(Jamie Livingston)更是以自己去世前18年内(几近)每日的宝丽来摄影为这种日常性奏响了最强音,同时也间接地提出了日期程式化的时间在此类日常创作中的有力角色。与他们相比,卢征远的创作更加个人化,形式更多样,与观者的互动更多地需要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进行:艺术家本人(从身体到心智)与他的生活状态反而成为创作中最重要且更值得关注的部分,而他人或许会更多地关注艺术家的状态(究竟是自我折磨还是乐在其中?),而非仅仅是他所能完成的作品。
日前在泰康空间“51平方”项目空间内展出的只是其中一个月的片断,取材于硬币、床板、鸡蛋这样的日常之物与汗水、皮肤、指甲这样的身体部分,以及简单的行为记录,这些或许会颇让人不以为然,不过这大抵也并非艺术家所关心的事情。有朝一日这个项目被划上终止符后,再来评判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