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文化繁荣和发展对一座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价值。于是,在许多城市中,各种美轮美奂的美术馆争先恐后地建立起来,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与美术馆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来欣赏艺术的观众寥寥无几。老百姓对艺术殿堂的冷漠与美术馆公益性、群众性的本质属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现象已经成了我国各地美术馆面临的一大窘境。近日,来自全国十几个城市的美术馆馆长齐聚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对美术馆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讨。
美术馆“无奈的寂寞”
美术馆运营属于一项公益事业,作为传播艺术的载体,美术馆肩负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培养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天然使命。设计师巧夺天工的设计、美术馆的精心选址、每一个建筑细部的雕琢、修饰和藏品的收集、展览的精心设计等等,其所耗费的巨额金钱和煞费苦心,无一不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踏进艺术的殿堂。但是,当美术馆热情地对观众张开双臂时,经过美术馆门前的人们却总是行色匆匆,驻足观赏的人屈指可数,对此种让人费解的现象,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馆长都纷纷表示无奈。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坐落在风景优美的莲花山公园脚下,该馆特聘研究员陈履生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这座高雅美术馆平时的窘状。“经常是美术馆大张旗鼓地隆重开幕,过两天就没人光顾了。”河南美术馆馆长化建国提到一些美术馆的遭遇时说。虽然河南美术馆位于郑州市中心,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不过进馆的观众以周末举家前去游玩的居多,其中真正去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很少。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美术馆为了避免长期荒废和闲置,便和一些企业、单位举办联谊活动或其他商业活动,借此聚拢人气、收取租金。
美术馆缘何如此“寂寞”
据介绍“美术馆”一词来源于日本。有馆长认为,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美术馆相比,中国的美术馆甚少有自己的藏品。因此,除了每年举办数个展览之外,美术馆普遍缺乏吸引观众的“秘密武器”。优雅地矗立在城市里,却不能够为公众提供服务,这是当前美术馆普遍面临的窘境。陈履生说,各个美术馆都想出了许多办法去解决,比如“免费开放”。但是免费开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馆长们认为,公众并非支付不起低价的门票,美术馆长期“寂寞”的原因还在于老百姓普遍缺乏上美术馆去欣赏美术作品这种文化传统和习惯。还有就是美术馆本身有坐等别人上门的习惯,对自己的展览宣传不够,老百姓对各种美展信息了解甚少也有关系。在研讨会上,一些美术馆长也为美术馆的现状倒了不少苦水,其中一个让这些馆长们头痛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美术馆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李杰民馆长表示,现在馆长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去筹集经费,以保证美术馆的正常运行。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美术馆运营资金无法保障,当然就舍不得掏钱去做宣传推广工作。以深圳为例,每年到了秋季,大街小巷四处可见音乐厅或剧院的各种宣传广告,相比之下,美术馆展览的宣传广告却寥寥无几。举办一次美术展览,也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美术馆就无法专心发挥它的教育与服务功能,培养公众的艺术文化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馆长们还认为,美术馆自身还存在一个定位模糊不清的问题。他们达成的共识是:美术馆应当是一个综合了研究、收藏、展览、交流、教育、服务的艺术文化机构。美术馆应该是“大众的美术馆”而非“专家的美术馆”。但现实往往是,普通公众无法理解一些展览和作品的意思,参观之后并未获益,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看。而美术馆也往往是重展览,轻教育。一些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展览或涉及当下的展览比较少。
美术馆应怎样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美术馆能够走出目前的窘境吗?研讨会上,各位馆长们纷纷出谋献策。为了在有限的资金下丰富美术馆的展览内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冯斌介绍了经验:“每次展览投入的经费和精力不少,但是最多展出一个月就完了。后来我们提出各美术馆互相交换展览。一个展览筹备一年,花费100万,而运输费仅有几万,很合算。”福建美术馆馆长游光霖认为,要建设所谓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实质上就是要形成美术馆自身的地域特色,而且地域特色与公众生活关联度比较大,这就要求美术馆要注重相关作品的收藏,这样不仅能办有特色的美术馆,还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普通观众。同时,美术馆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一定要注意美术馆的教育和普及艺术功能。
上海张江高科美术馆馆长李旭则带来了一些创新的概念——把美术馆推到公共空间,让美术馆走向群众。李馆长说,虽然张江高科美术馆面积不大,然而在他的策划下,美术馆把“展览”搬到了公共空间。张江的领导为美术馆请来很多艺术家,已经创作了40多件艺术化的功能性作品,如湖边的亭子和桥、公交车站等等,采用的都是永久性材料,可以永远留在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