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你是怎样做设计的?
今天的设计界似乎不太在意功能。如今的设计市场,仿佛如果谈功能就和谈现代主义一样落伍老土。虽然我们的设计主流还在奉行如此的金科玉律:实用、经济、美观。但是如果你去投标竞争,那评价的标准一定是反过来的:美观、经济、实用。至于功能,只要你符合基本要求,没人会追问什么。真正受到市场厚爱的似乎是那些所谓的创新,那些所谓的文化隐喻,或者所谓的形象设计。
那么,是否我们的今天的设计就没有功能问题了呢?是否使用者会自动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使用?是否人们真的会产生良好愉悦的感受?不得而知,因为没有人想去了解过。现状是,在现行的各个设计环节中,设计师,既缺乏对使用者的事先了解,也缺乏对使用者事后反馈建议的收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设计师,依据了什么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的设计功能合理?能找到的答案有三:一是国家规范(如果有的话);二是甲方的任务书(这个简直就是尚方宝剑。万一有问题,也是拿甲方的矛戳甲方的盾);三是设计师的经验(除了有限的工程经验,也包括设计师的少部分的作为使用者的经历和大部分的想当然)。没有一个答案与真正的使用者有关。
如果遇到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大项目,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从一开始,甲方就把本来一个完整的系统,瓜分为不同方向,各设计单位各作各的,互相无关。比如一个地铁站的设计,建筑是建筑设计院的事,室内装修是装潢公司的事,标识系统是平面设计师的事,设施是器材供应商的事,列车是列车厂家的事,广告是广告公司的事,商店是商铺的事。然而,作为使用者,他们在整个使用的过程中,从来不曾把每件事分开。他们使用的是地铁的整个系统,包括建筑、室内、标识、设施、车厢、广告、商店等等。我们在上海地铁所作的调研显示出这座被评价为很现代、很方便的地铁存在诸多问题:有人在车厢向站台张望,哪里都看不到站台上的站名标识;有人走了无数遍同一个车站,还是会跑错出口;有人在拥挤的站台上被人挤下隧道;有人天天乘地铁,几乎没有坐到过座位;有人在出站时,拿着车票到处刷不过去(上海地铁的车票进站时是刷卡检票,出站时是插入槽口检票,不熟悉的乘客经常发生错误),造成排队拥堵;有人吃力地拖曳大行李走下楼梯(上海地铁有的站没有下行自动扶梯);有人冲着隧道给小孩把尿,有人在车厢里乱扔垃圾。
研究使用者,研究设计
我们的设计已经离开使用者,走得太远太久。也许,我们的设计师也可以这样做设计:在设计之前,了解和研究使用者;在设计之后,请使用者帮助我们作测试,提供反馈建议。
一些来自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IIT :Institute of Illinois technolegy)的设计学院( Institute of Design,简称 ID)的设计教育方法引起我们的注意。ID是全美第一个工业设计博士点的学院,它是北美最劲的高端设计研究所。他们致力于“用户研究”,并将一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