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园里,德国馆是排队时间最长、等候时间最久的场馆之一。
这意味着,参观者众多,且流连忘返。
“确实如此。”浩汉设计总经理陈文龙只要与人谈起世博会,就会建议:德国馆一定要看。
陈文龙是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台湾设计中心TDC董事,在台湾享有“设计老板第一人”之美誉,曾担任台湾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iF国际工业设计奖评审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执行理事,是亚洲首位提出将“设计知识系统化”的设计管理者。1988年,他创办了浩汉设计公司,如今,浩汉设计机构已遍布台北、上海、厦门、意大利米兰、美国硅谷及越南胡志明市,全球共有230多名员工。目前,陈文龙还担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与专业兼任教授。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专家,陈文龙参观德国馆带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德国馆的发明档案馆展示了100多家公司设计的200多件产品:宝马公司的外壳由织物制成的汽车、可节省30%洗涤剂的洗衣机、节水花洒、带安全保护功能的学生用圆规尖、具有能量返还和减震装置的舒适跑鞋、可以生物分解成颗粒的衣服、200平方米就能将一辆小汽车行驶1.7万公里排放的一氧化氮化为无害物质的屋顶瓦……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身上印着大大的“德国创造,德国制造”。
陈文龙在解读德国创造时说:德国在1919年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源地,强调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形态跟随机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以机能考量形态。自1923年起,随着包豪斯学院开始强调大工业生产设计,这种建筑设计的理念逐渐延伸到工业设计领域,进而影响全球工业设计方向。德国产品充分演绎了这种理念,摒弃多余设计,形态表达恰到好处。美学上称之为“少即为多”,但如今,“少即多”更具有生态价值,因为它节省材料,节省资源和能源。
事实上,德国创造的魅力绝不仅限于发明档案馆,德国设计已经从产品设计的微观层面扩展到产业设计、环境设计,甚至是人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设计的宏观层面,真正达到了“设计美好生活”的境界:
——在缓解城市交通方面,德国创造了自助租车模式,自助租车辆灵活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人们可以随意租用并就近归还,而这种小车行驶每100公里耗油量仅3.4升,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仅88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自驾车,既减轻了城市交通负担,也保护了环境。目前,这种合伙用车新模式已经推广到美国。
——在解决老龄社会问题方面,德国设计出多代屋,将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聚会地点集中在一起,让本地区居民得以自由会面随意交谈。
——在旧区改造方面,德国没有一拆了之,而是创造出多种改造模式,或是将平板楼房变成城市别墅,或是升华为林中城市,或是重新设计外立面和楼层布局,增加保温性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万吨。
陈文龙介绍,德国,芬兰,意大利,凡是产业的设计化发达的国家,在其他领域的设计水平也高。这是因为在制造逐渐变为创造的过程中,设计能量积聚越来越多,最终产生核聚变。产品的创意设计会催生培养大批人才,会让技术生根,从而使设计从产品扩展到整个产业的设计。而产业需要创造品牌,需要树立形象,需要展示,需要与消费者开展互动进行售后服务……这就会催生广告、服务等各种创意人才。各行各业创意人才的汇聚、灵感碰撞,就会使设计从微观向宏观发展,从一厂一品扩展到产业、社会环境,进而创造新颖的生活系统架构。可以说从制造走向创造,强盛的不仅仅是产业,而且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德国创造的魅力,让普通百姓对中国制造升华为中国创造充满了向往,也使陈文龙等设计专家思索更深一层:中国制造要转变中国创造,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在其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陈文龙认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上海落户的制造业会越来越少,但上海会是最优秀创意、最新开发产品的销售、使用、实验场所,同时,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融汇交流地,人才的集聚地,将有助于使上海提炼出最优秀的创意,成为创意设计的发源地。这两种角色集一身,一方面会使上海这个城市在使用产业新成果后不断进步,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又会推动创意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创意设计人才将不断壮大,并向各行各业渗透拓展。当产业的设计化达到一定高度,创意人才拓展领域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如德国一般,设计能力会从产品到产业到生活系统的重新架构,最后延伸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今天德国馆呈现的德国创造景象将是上海的未来。看世博,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愿景。”陈文龙很有信心地说。(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汪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