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同盟: 首页 > 对话
方晓风:信息时代设计教育的变与不变
信息来源:中国创意同盟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04-12

编者按: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装饰》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及当代应用、中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致力于以大历史的文化视野、融通中西地来理解建筑现象。日前,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泰山学术论坛•设计艺术学专题”研讨会间隙,《中国设计》(design.gov.cn)对方晓风主编进行了采访。

 

    记者:交叉性是设计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是仅仅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方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方晓风:形式的改变往往意味着内容或者说更深层次的一个变化。现在信息交流技术的变化和突破其实已经带来了很多变化。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变;二是信息筛选的机制在变。这两个变化必然带来了另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也在变。以教育为例,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是书本和课堂传授。但是现在从广义的教育角度来讲,任何学生都会上网,网络上有大量国内外的文字视频内容,信息获取非常方便。这就导致了现在的设计教育已经不会满足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是必然的。信息筛选就是要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实际上是受到某些因素制约的,随之搜索引擎应运而生。搜索引擎代替了你的大脑,也代替了教师的指令。有时候不是教师想让学生看什么他就一定会去看什么,他会通过搜索引擎去看。那搜索引擎是怎么样呈现信息的呢?它是通过点击量,谁的点击量高就排在前面,像google就是这样,而百度是谁花钱多谁的信息就在前面。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因素影响着你的价值判断,甚至影响着你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一个冷门的信息你往往很难获取。同样一个关键词输入,这条信息我们从传统意义上讲很有价值,但它冷门,它在30页之后,那你基本就搜索不到这条信息。所以这种深层的变化是必然的。它会带来什么呢?从正面讲它有好处,有便利性,但从反面讲它带来什么呢,它容易带来一种“马太效应”。当某条信息的点击量一旦占据到了首位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点击它,跟风的会越来越多,最后它会形成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庸众化”,大家都很平庸,因为大家都在追逐一个得到广泛传播的东西,虽然这个东西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但是它也是庸众的,也是平庸的,因为它往往没有什么更深的内容在里边。这就像有时候我们在街上会看见一堆人在围观一个事情,有可能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只不过一开始有了10个或20个人围观,就可能带来上千人的围观,但是这丝毫不能说明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负面的效应。实际上我们也应当对它提前有所判断,否则会过于乐观的认为技术手段的变化完全是正面的。这其实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extpage}

    在信息时代条件下,设计教育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讲,它已经面临着一个天然的竞争,不但要天然地面对很多同行的竞争,甚至也要面对很多非同行信息的竞争。现在美国的几大名校都已经在实施一个叫开放课程的计划,我已经看了好几个课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都有,其中有一些是人文类的公共课程,有一些也是专业性的。现在不管是国内名师还是国际名师,世界上最好教授课程都有可能免费看到,这样情形下当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又不是坏事。对教育者来讲,是怎么样去更有效地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指导者的形象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记者: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方面,设计院校应该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做因应性的调整?

    方晓风:这个问题跟上一个问题正好呼应。关于这个我想讲的就是变和不变,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就是说不会因为一个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的变化就把教育的目的改变了。因为我自己也是教师,我是教空间设计的,我在教空间设计的时候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到,我们所提倡的空间判断,就是空间价值判断的标准没有被轻易改变。我们追求它的丰富性,我们追求它的审美效果,追求它那种为人服务的适应性,这些我想都不会轻易变,专业的价值标准没有轻易变。但是也有变,具体的设计手段改变了,信息技术的变化带来了设计合作、设计交流,甚至设计基础调研的工作方式都会变,这些东西如果掌握得好,那就会事半功倍。

    有位在香港教授美术史课程的美国教师采用地理美术的教学法。比如,讲某地域古代的美术风格的变化,他马上会链接google earth,这个风格流派出现在什么地方等信息马上便显现出来了,而另外一张跟它风格相近的画在什么位置出现马上也会在google earth上显现出来,地理信息的直观显现就有助于学生去判断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从这个例子上说,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最早的GIS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信息种类比较少,只有高度、温度、含水量等,但是未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尤其像google earth这种海量数据库介入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集合了所有艺术家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一个集合了所有设计师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集合了所有产品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这样就带来了资料呈现方式就完全不一样,更加直观。这些对于调查和细致研究能够提供助力。当然也要有人去做这些基础工作,去开发这种数据库,一旦形成威力就是很大的。这个就是它变和不变的问题。

    记者:信息化、网络化对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和专业规划有何影响?

    方晓风:我认为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和专业规划与信息时代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人们如何去看待设计教育有关。实际上设计教育的模式在世界上有很多种,但是中国由于行政管理的原因造成了比较单一的设计教育模式,这是规划层面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法国巴黎的创新设计学院学生没有系科的分别,不分专业,也不分班,学生大学4年只有一个硬指标,就是必须完成30个或者40个项目。学生就需要加入项目组工作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调配就发生了差异,可能这个学生是先去做一辆自行车,又去做一个包装,再做个滑板,别的学生可能是先做一个杯子,再做一个别的。任何一个项目组里都有一、二、三、四年级,然后有少部分的住校教师和大量的实践设计师来进行授课,所有学生都是跟项目走,并且每一个课题全是真题,没有假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学生经历了30个各种门类都涉及到的项目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广义的设计师。我也看了他们交的作业,他们交的作业必须是实物,如果课题是做自行车,那你就必须做一辆自行车出来,而不是画图。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跟我们交流的时候也很自豪,他说,我们这个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60%以上是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而不是在设计公司里边打工的设计师。这就跟它整个的过程是有关系的。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模式,在国外很多种的设计教育模式,但是在模式里边可以看到它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它对社会实践者的指导,对社会力量的整合。他们一部分办学经费就来自于这些项目的经费。这与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不是说这种机制可以轻易引进,但我觉得它是一种启发,它培养的学生更切合设计实践,它不是我们讲到的那种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教育模式,更像是一种实战训练。所以,这给我的启发就是设计教育模式应该允许有更广阔的社会力量的介入,有更自由的设计环境,当然,这不是行政规划所能解决的。

    记者:信息时代不仅让专业资讯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涵。这给院校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方晓风:师生关系变化的第一个层面,是师生之间在专业信息获取地位上日趋平等,都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得,有些教师甚至于在这方面还不如学生熟练。虽然是日趋平等,但实际上还是会有不平等。我和学生同时去网上搜索同一个方向的设计案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包括关键词限定、检索路径等等还是有所不同。但从理论看是日趋平等,有些信息教师可能还没关注到学生却关注到了。第二个层面,是教师指导者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获取信息。信息就跟吃到的饭一样,同样一碗饭,两个人吃完以后效果不一样,因为两个人消化系统不一样,基因不一样,基础不一样。教师因为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有从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价值判断标准更清晰,对信息判断的能力比学生强很多,所以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当然,信息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更平等地去看待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一个好的教师来讲,他的指导者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改变的。

    记者:信息技术从生活到学习娱乐等各个层面影响着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时代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而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利用有效信息?

    方晓风:任何信息都没有优劣之分,而我们利用信息才有优劣之分。就像吃米饭一样,这个人吃完以后长得很结实,另外一个人病怏怏的,问题不在米饭上,而在于自身上,所以问题要回到教育本质的视角来理解。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教育真正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建立一套专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要先知道好坏,才能去做一个好设计,好坏都分不清还做什么设计呢?否则,什么时髦玩什么,那样好坏的标准就被替换掉了,这样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跟风者永远不可能创新。所以,教育的真正问题就是让学生真正接受真问题,并且它是带着问题去寻找信息,去利用信息,学生脑子里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信息给他有什么用呢。知道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在哪里,“知道分子”就是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办,就跟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它里边的知识很全,但是一本百科全书放在那是没有用的。所以我想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问题意识,了解问题,提出真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永远是教育的最本质的问题。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 注明出处中国创意同盟
收藏此文】【关闭本页】【打印此文
点击排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0本科毕
28个强大给力让你信服的公众意识平面广
2010年欧洲设计奖―标志类获奖作品
用Photoshop把照片变成电影效果-简单易
十大顶尖男性杂志,你看过几本?!
上海2010世博会各国参展标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2009届毕业设计展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图片
不同风格的同一浴室空
2018丹麦设计及广告创
Anker充电器+充电宝二
灯泡里的小花园,原来
方便收纳电线的概念充
加拿大Cha Le茶叶包装
展赛专题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2019 创意同盟丨ideatom.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0-2019 www.ideat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0005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