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蒋勋曾在他的着作中这样描述材料之于艺术创作的位置:“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当中,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的手碰到了一种材料,然后利用这种材料完成观念里的某一种造型。所以凡是在这里所说的艺术活动,一定是跟手的进步有关,跟观念和思维有关,跟对材料的认识有关,是这三种东西的结合。”一项技艺的诞生、兴起、衰落都与人是否经常接触其所依附的材料有关,创造力诞生于材料之上,也会随材料的更迭另寻他处。因此,材料上寄托的是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于创造者如此,对使用者亦是这样。
精选与创造体现价值
在时尚界每一年的流行趋势中,选材趋势一直都是关注焦点之一。比如,2012年的珠宝流行趋势就集中在应用材料的革新上。2012年将会流行的材料包括:黄铜、青铜、铜,不锈钢,塑料和骨骼。在时装领域,除了材料的稀有外,标新立异的选材也能体现品牌品质,从而引领潮流。在马克•雅各布2012春季的T台上出现了大量体现未来主义的材质。洁白无瑕的新技术塑料被制成亮片镶嵌在裙装上,乳白色网眼布制成的裙子在身前褶皱着,皮革与塑料相融合的手提包对原有风格实现了突破。评论认为,满身的塑料不一定实用或舒适,但确实代表了一种流行趋势,更不用说手提包的款式还非常惹人喜爱。
材料的应用在近20年的工业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音响、手机……都在不断的材料革新上实现着产品的升级换代。其中,铝合金作为机身设计的材料能够降低器材本身的重量并提升产品的效能。但是因为铝合金的成本昂贵,所以之前只应用在极端讲究轻量化的航天工程领域。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这种具有轻巧、坚固和可回收特质的材料用在了汽车上。
别出心裁的尝试
国际时尚趋势的专业调研机构WGSN发布的“2012年十大可持续纺织品趋势”体现出材料变革的多种可能。压缩纤维、改变食材用途、废弃重生、环保做旧、荧光蚕茧等方式都是用新奇的创意制作出与现有商品形态相异、气质迥然的作品。洛可可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贾伟刚从美国回来,美国材料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间博物馆每周都会推出近10个新的材料,可以看到如可以透光的水泥等新奇的技术巧妙地应用在生活当中,我相信材料变革将会到来。”贾伟说。
2011年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沃纳•艾斯林格设计出了第一张使用天然纤维而成的整体式座椅———Hemp。他采用大麻和洋麻为原材料,然后经过蒸汽和环保树脂进行塑模,最终得到一种可持续的复合材料。来自鹿特丹的戴德里克•史尼曼将回收的大量人字拖在肯尼亚海滩洗净之后,用来制造出一系列花瓶和灯座。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纺线方式,他们通过给蚕虫喂食桑叶粉和特定的颜料,让蚕虫织出彩色丝线……
在时装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人造材料的发明就已经让设计的重心从剪裁上的创新变为面料的创新。这其中,莱卡面料问世,“天丝”这种柔软的针织物由树木中提取的纤维素制成,柔软、有光泽,与丝绸、棉等面料一样透气性好。而至今在户外运动中还受追捧的Gore-Tex薄膜,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深入,它拥有极小的气孔,因而不会影响透气性。“在我们的产品中,由科技含量高的材料制成的衣物价格与普通材料衣物价格要相差1倍到4倍。”奥索卡户外专家大宝对记者说。
碰触容易,认知难
贾伟曾经以一把小指甲刀的设计夺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那把小指甲刀使用的材料都不算高级,但是采用的是金属和皮革这两种不同材料间的结合。“材料的组合与混搭成就了反差美,碰撞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贾伟说。在贾伟看来,材料的选择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具体能力,“选材是设计的源头,是核心基础。对工业设计而言,设计师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工艺、耐腐蚀等因素,因此材料高于创意,创意包含材料”。
“工业设计平时经常接触的是两大类材料,一是大工业类材料,包括塑料和金属;另一类是产品设计型材料,符合生活需要的材料,木头、皮革、布,更为强调触感和天然的材料。”贾伟介绍道,“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些材料非常敏感,大众接触便知。”但是对于一些高科技材料,其价值隐藏得更深。大宝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客户当中,对材料价值有清晰认知的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又同时是专业玩家的人,很多有经济实力却不太进行户外运动的客户对材料并没有清晰认知。又如真时力的一款腕表,以开槽单向旋转表圈搭配防刮黑色陶瓷盘,坚固耐用,但却很少有买家知道其表盘的材料,更不用说指针与数字采用的贵金属材质。
材料的技术含量和稀缺性造就了贵重与享受,但设计物毕竟为人所用,就像贾伟所说,好材料只有应用到合适的作品上,才能体现材料的优势,彰显产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