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雪,冷到动手能力减弱“呵呵”,忽想起,09年也是这个季节,忘记有没有那么冷了,那时陈丹青先生到我们学校讲座,题目是“艺术与眼界”忘记他讲了些什么,唯独记得一句随口对我们说的话:你们都没开什么眼界,也不差这么点眼界。
试想眼界在设计中也是占有极具重要的位置,在做一些传统形式的设计,比如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的时候我们大多是用眼睛看。用眼看则要求有范围,看的范围就有了一定的界限。每个人看的内容都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思考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常思考,人看的东西是否一样,经常会出现很奇怪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西红柿的样子,在另一个人的眼里,样子可能是橘子或苹果,在他口中他可能称之为西红柿,我们眼中的红色,在另一个人的眼里其实是绿色或者其他颜色,在他口中可能也跟我们一样称之为红色。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糊涂了,觉得这很难想象,甚至很荒谬,可事实,我经常产生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可能是被夸大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物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差别可大可小,在大小之间构成了世间人们的区别。设计中的眼界,是人为思想基础上的一种界限,影响这种界限的因素,是和各种形式的环境密不可分的,和每个人的追求也同样密不可分。就像,人们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有一定的距离,嘴里说的和书写的又是另一种区别,每一个体之间的因素都存在差距,大千世界,人看到的事物肯定也都大相径庭。既然说每个人的眼界不一样,那每个人的行为思想肯定也有所不同,在设计中可能就会出现同一命题不同诠释的制作,每个人做出的设计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
题目中点到的眼界、技术以及想象力,都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眼、手、脑,这是粗糙与表象的理解眼界、技术、想象力。思想中涵盖了包括眼界之类的根据环境改变的名词,技术则是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这个能力的基础在于理解和执行。其中的理解,是带有思想性的,所以说眼界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结合的,眼界的多少也带来了设计执行过程中技术水准的高低。设计中,即使有着如何熟练的技术,没有较好较高的眼界,其作品和制作过程都将受到一定的阻碍,不能得到好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失去了进步的空间。求新求进,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尤其在设计行业中,在稳固传统中寻求新的进步,打开新的思路,是一种相对正确,积极的方式。丹青先生说,中国的建筑差不多200年更替一次,现在遗留下来的大多也是明清建筑,如果想寻求更远的建筑其可能性已经不高了,即便有所遗留,也是明清年间修善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新的东西,新的文化不断涌进,稳固传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迎面来的新文化,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现代人习惯或者崇尚去消费西餐、小朋友们热爱KFC,文艺青年爱消费小资情调的咖啡馆,现代很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进文化中留住自己的根。现在人的眼界只看到了未来,这很神奇,回头的传统已经深深被淹没在历史的海洋中,我要叹一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国文化”。这一叹又叹大了“呵呵”。
设计中需要文化的血液,需要扎实的根底,外来文化诱惑很大,需要就留下吧。抵挡不住外来文化,又发展不出好的本土文化,当代中国我想就是在这样的挣扎和纠结。很多“学院派”设计师没办法,搬出老祖宗遗留不多的文化,与之抗衡或与之结合,来寻求新的出路。其实他们大大的忘记了,人的自我想象能力。想象力是无穷的,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幼年时代,没有受到所谓“文化”的侵扰,要知道很多想象力都是极具人性的,极具感性的,极富有“艺术”的。在现代文化乱七八糟打造人们的脑袋的时候,单纯的想象力,却被人遗忘在角落,有些人甚至已经不知想象力为何物,脑袋中灌输着约束他们的逻辑、概念、定义、各种所谓有意义的图像。放下之前的眼界,放下之前的技术,闭着眼回望一下角落里的想象力,那种单纯,不带有任何“文化色彩”、“经验主义”的想象力,不为别的,只为想象而想像。哪怕实在被“思想”给封锁,那就回忆吧,回忆最早的自己,回忆童年做傻X事,其实那时候自己才是自己。很多画家都说,他们一谈到一幅画多少钱,他们就画不出好画了。这是对的,真正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功利性的,只遵从内心。而设计则是很尴尬的事,他有点商业,可是很多“学院派”愿意将他艺术化,于是某个时候设计也变成了艺术。其实艺术与设计就像是一对兄弟,但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一个内向,只想看自己,另一个外向与每个人都玩得来,但有时候也看看自己。
设计要开眼界是因为他要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设计要技术是因为他要知道怎样为别人更好的服务,设计要想象力,是有时候的一点小自私,但也不单纯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