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下午,由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官方媒体、中国装饰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展”座谈会在京举办。《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会议,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杭间、杨冬江,《时尚家居》主编殷智贤,《新周刊》主笔胡赳赳,《中国日报》总编辑朱学东,视觉中国副主编郭海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以及着名设计师叶宇轩到场讨论,分别以策展人、媒体人、设计师的身份探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主题选择、中国设计展定位、展览策划和宣传、山寨抄袭等论题。
郭海燕 视觉中国副主编
设计展必须想方设法面向大众。例如国外有些设计展,在像商店等的公共场所举办,而且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可以触摸或实验展品,这样并不需要太大的宣传,就可以让更多公众参与进来了。有时候选一些集中的商务中心,并不豪华、也不奢侈,很简单、很温馨,很贴近生活。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
(1)这次展览将唤起中国正规策展人机制的建立。对于我们清华美院来说,扛起国际设计三年展的担子,确实很重,但这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合适的机构来承担。不过,这次展览会唤起以后中国策展专业的发展,必将会有专业的策展人和设计师进入这个行业。
(2)设计师考虑的是展览要交多少钱,是否划算,但我们更多的是承担一种责任,我们是希望能够共同地、积极地推进和鼓动这件事。
{nextpage}
杭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
(1)产业展还是形象工程?设计展不是美术展,设计展应该与产业联系起来。北京市政府主动让我们(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歌华、北京市的工业设计中心联合运行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也是为了能推动产业发展。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设计展是业内重要的设计展品牌,但偏重学术、概念,并多数局限在院校内,直接作用于设计教育居多,真正的产业作用量却很小。
(2)国际策展人制令清美与兄弟院校结怨?采用国际策展人机制,就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却对中国院校作品较少涉及;若采用国内联合策展,恐不能达到国际水平,孰重孰轻?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采用标准的国际策展人制,从全世界八个策展团队中遴选出五个团队,包括米兰设计周的总策展人、法国圣太田的策展人等,无论是策展理念、作品质量都让人绝对放心。第一届设计展不是为了思考教育,而是首先考虑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3)中国需要本土设计。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中国知识产权设计的时代。国内目前百分之九十九的物品都不是中国原创设计。现代设计无疑是西方的科技与文明的成果,设计应对生活,而中国人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可以用西方科技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拿来对接的。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发达,生活改善得越来越快,设计本土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但这不是学术界嘴上说的中国本土设计,而是中国老百姓都真正需要自己设计的时候,设计本土化的时代就到来了。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三年展,能够为中国设计师打造一个快速的成长平台,尽快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设计格局。
(4)面向大众,脱离精英群体的自娱自乐。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选在国家博物馆,就是因为它面对的公众性更强,而不完全是针对专业人士,把设计带入生活,带入人们的讨论范畴,是本届三年展的目标。
(5)最好的设计展不是政府来做,而是由海尔、联想这样的大企业主办,他们出资并获得广告权,并找一个专业的推广机构来进行策划。
(6)包豪斯和宜家,谁抄谁?我担心老百姓到国博,反正路过,现在也不用门票,进行看一眼,看个热闹,结果会大失所望。比如说宋院长他们从德国买来一个设计博物馆,其中里面有三百八十件包豪斯的原作,还有其他六千多件都是西方现代设计的个人作品,我们专业人士会觉得好,但老百姓一看,却发现很多设计宜家都有卖了,我就担心花了这么多钱,老百姓看热闹,企业去山寨。
{nextpage}
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1)谁才真正需要设计展?不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地区,而是更多的发展中地区。我个人觉得发达地区,特别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个地区肯定是属于很容易跟国际接轨的,你们策展人就是国际走动的,这个时候其实中国想提概念,提中国设计主张,是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设计状况断档的。在北京提设计概念,思想比较容易跟进,但是,产业上、教学上和市场上的落差还是有的,像这种展览会很在意前瞻、探索、创新,要推导出一个设计的哲学,只有发达地区可以消化透彻,但比起真正的产业跟进,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相反,发展地区才是实践的地区,他们更希望政府能通过一些展览拉动地方经济,提“中国创造”最多的就是他们,其实是从“中国山寨”到“中国制造”,他们很希望你们带来一些最好卖的、最时尚的东西。因此,我更提倡不同的地区开展不同类的展览,这样能够牵引拉动地方政府、从业人员、产业和公众一起做展览。
(2)中国更需要批评设计展。中国现在很期待一个展览,就是设计批评展,就是错误的设计的展览,错误规划的展览,就是不符合人性的展览。
(3)展览应该有导览册。好设计老百姓未必看得出来,比如一把椅子有什么特别,它和抄袭的山寨品有什么不同,必须有解读的资料。
{nextpage}
方晓风 《装饰》杂志主编,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
什么样的主办机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展。中国主办方组织机构非常重要,其实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就产生出来什么样的东西,现在政府办的设计展和商人协会的设计展都有:政府办的展有很多隔膜,他选的东西既跟社会有隔膜、跟市民很有隔膜,跟业界也很有隔膜;商人办的展有时候就过于商业化。我们想院校做这件事情,虽然勉为其难,但是,可能会做得相对纯粹一点,我们想第一届呈现相对单纯的设计展,就是设计真正能成为主角,中国很多以设计为名义的活动实际上设计在里面并没有成为主角,其他因素进来太多了。
张伯海 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1)给谁看的三年展?这个展出如果考虑不周,或者有些偏失,会令方方面面不满意,政府会不满意,我们政府出钱办这个东西,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软实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公众也会不满意,摸不清头脑,业界可能会好一些,我们非常善意地设想搞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方方面面会都有意见,怎么协调这些关系?也许这是杞人忧天,但是在我看来,先把设计展定位为给设计业界人士看的展,更容易取得成果。我更希望这次设计展是一个设计T型台,把我们的设计水平、风格样式拿到世界上,开拓一个更高端的国际水平的舞台。
(2)“仁”的主题是要做给谁看?不是市场,不是国际界,而是中国设计界。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主题定位为“仁:设计的善意”,这个主题、这个思维对中国来讲是有启迪性的,对世界来讲是个ABC。中国现在要把软实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核心,软实力最根本所在就在于我们创意设计这些东西,千万不要只追求软实力上去,可以赚很多钱,可以卖很多货,市场搞得很活跃,而忽略了根本,你这些设计都要以人为本。
{nextpage}
胡赳赳 《新周刊》主笔
(1)善意的设计就是慢设计。杭州有一个很好的设计案例,就是在红绿灯右侧设了一个凉亭,闯红灯的就少了;等电梯是一个道理,摆一盆绿色植物,他就不觉得等电梯很漫长。设计就是用空间换时间,把时间拉长或缩短。消费主义就像一趟高铁,搞得每个人都很苦恼,你要么上车,却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你要不不上车,就会落伍,就没人带你玩了。是不是好设计,就看它是让你的心狂放的,还是让你的心收回来的。如果挑动你的心火,让你的七情六欲出来,我觉得那个东西是不好的,那是魔道。比如说听流行音乐就是挑逗你的七情六欲,孔子说哀而不伤,流行音乐却不是,它要让你伤到极致。现代性跟人性的关系,恰恰相反,它不需要人创作太多东西,它需要人不受诱惑、不被迷惑,胡适当年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跟年轻人说:其实我没有告诉年轻人的,我只有三个字“不受惑”。
(2)对展览的消化过程要慢。展览一个月就会做完,但是我更希望人们能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都讨论它,要让大家留恋它、回味它。北大一个老师(贾梦林),他说:做人要像老子不跟人、处事要像孔子、争做事要像鬼子,因为他们严谨、专业,讲逻辑,不讲人情,他们不会太为人情、利益左右。展览就是要做出质量。
(3)“仁”的主题胜在它总没有错。徐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特别好,他说:在我搞不懂什么是艺术的时候,我做环保、做慈善总没错吧?这次的展览主题也是这样,首届是可以包罗万象的,第二届就需要从很多细枝末节上区分。
(4)展览形式来看,越混乱越好。中国的展览不能像日本人、德国人一样,一板一眼,那样就没有活力了。混乱不可怕,恰恰相反混乱是活力的来源。中国是有街头感的,无论博物馆、小型论坛、小型演讲等,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与观众的互动。
{nextpage}
叶宇轩 着名设计师
(1)真正的主题展应该是更为实践的。善意的设计是一个好主题,但是如何实施才能最为有效呢?我有这样的设想。我们每天都在坐公交,但是候车厅真的很不人性,连雨都没法遮,累了也没法坐下来休息,为了怕被偷窃,栏杆都是不锈钢的,就像坐牢一样,城市一点美感都没有。我们应该办一届展览,遴选中国的三十几个城市,针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公共建设,比如公交亭、垃圾桶、公共建设设施等进行设计,并最终将获奖产品进行展览。
(2)设计师需要与企业对接的免费途径。现阶段中国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品牌创意却很无能。企业找不到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师也找不到合作企业。最好有一个机构,来进行双方对接,能让企业为设计师垫付一定的费用来进行设计,设计展应该担负这个责任。
(3)设计展成了山寨抄袭现场。我每次看展,都只看到两习人士,最多的是学生来学习,第二是厂商来抄袭。我更希望能有新技术材料展,而不仅仅是造型展和功能展,你能模仿的只有外形,不能模仿材料。可以由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或清华来整合一些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含量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并把这些新材料提供给设计师,再有设计师设计出优质的作品与企业合作,这样无论是材料商、设计师还是企业,都成功对接。
(4)防抄袭是大事。这次好不容易来了众多国际上的精品设计,国际设计师也会过来,如果山寨抄袭没有控制好的话,以后都不会有人来参展了。
{nextpage}
朱学东 《中国日报》总编辑
(1)北京的城市设计都不是为人设计的!我在广州工作的时候,别人就让我多坐地铁,感受资本主义多人性化,这当然是玩笑,但看到北京地铁,特别是西直门、宣武门等换乘,真的感到太不人性,甚至太不人道了。香港的设计确实是与人相关,体现善意的,而北京呢?北京下场雨都淹死两个人;走在北京的路上,到处都是绿树,却享受不到树荫,我不知道设计师们都是为谁设计的城市。“善意的设计”确实是中国最欠缺的。
(2)公众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展品质量。米兰设计周有三百万观众,在中国,随便搞一个展览都不止这些。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吸引观众,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参展作品设计理念的领先性和人性,如果世界上顶尖的设计师和他的设计产品都能在北京设计三年展上出现,那么这必将在圈内和公众中都产生巨大影响力。
(3)设计展必须做成一个具有传播效果的公共事件,必须和社会关注的话题结合起来。
{nextpage}
殷智贤 《时尚家居》主编
(1)各位都是文化人,就我是个生意人,生意人谈效益,不谈责任。作为媒体人,我认为设计展要盈利,必须和媒体合作。设计展必须有资金支持,才能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但是企业凭什么投钱,肯定是为了媒体曝光,所以,设计展必须争取媒体,与媒体合作,给媒体广告费,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说白了,要谈生意,那就是说设计展跟媒体到底是什么关系?二者必须是商业合作伙伴,不要谈志同道合,志同道合太理想了。
(2)名牌和盗版货,是否能被识别出来。公众没有设计史的知识,他不会知道哪个是LV,哪个是盗版。任何人去北京的大小市场逛一圈,都会发现一大批盗版,从灯到家具什么都有。如果单单靠导览册,也不行,你们有近2000件展品,要至少看3个小时,不能一一讲解的。
(3)展览结束,影响不能结束。虽然这个展览才持续一个月,但是媒体的报道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并且是一笔资料。
(4)设计展必须有明星设计师和着名设计展品。对于媒体来说,有设计领袖来参加活动就如同找品牌代言人一样,设计展需要有明星阵容,这个阵容的质量代表展的定位、形象、价值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宣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