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逝的春155x96(cm)2009年
安静油画作品赏析
——文本参阅《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安静》
女画家安静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描绘某一场景,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人物画,如《大考之前》《同学》《诵》等;第二类则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中国符号》《新娘》《回眸之间已是秋》等;第三类即单纯的静物、人物描绘,如《静界》《萨克斯风》《逸》等。这三类作品有其共同点:描绘的都是女性形象,即都为女性人物画,而在技法上,也都采取写实的画风,人物如生,技法高超。
与画家本人初中美术老师的身份有关,第一类作品多为构建初中学生学习的场景,并着力描绘初中学生的形象,如《同学》《诵》等作品中,即刻画了初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教室中读书的学习生活,这种场景在学校中自然极为普通,但将其搬上画布,又通过一个老师视角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为画面注入一种特殊的温暖而又略带哀伤的情调。这种情调更突出地表现在三联画《大考之前》中,同样描绘一名为考试做准备的女学生形象,却独具一格地采用了西方传统油画描绘宗教题材的三联画形式,使得画面更显庄重,形式感十足,也更能引起观者的思考。三联画左面一幅,女学生轻抚辫子出神发呆,思绪从膝上的书本飞走,不知在憧憬还是担忧;中间一幅,这女生又席地而坐望向观者,地上的咖啡、脸上的黑眼圈与成堆的书本,仿佛都在向观者诉说着学生的刻苦与大考的严酷;右面一幅,女生似乎一夜未眠,仍在背诵着书本上的文字。显而易见,这是一位初中老师,对于她最熟悉的学生,所做出的观察与理解。贯穿三幅画面的,是几只飞翔的纸鹤,象征着画家——或者说老师,对于学生的希望与信心,而重复出现的成堆的书本,清冷的色彩与白色的衣裙,又使画作透出淡淡的忧伤,同时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含蓄的怜爱与担心。作为女画家,安静更关注女性的心理与命运,而将视角锁定在女学生上,又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使情感更易于体味。
扎实的写实技巧,作为一名画家,是可以通过努力来练就的,而能够选取独特的视角,能够使画作与生活相连,使情感与观者交融,则是作为一名画家成功的关键所在。除了描绘自己熟悉的学生场景,安静还在她的某些画作中加入象征元素,这种手法在《大考之前》的纸鹤上便有所表现,而在《中国符号》组画中,出现了火红的服装、剪纸与墙上斑驳的年画,在这类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非源于生活,却与这些中国元素一起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所象征的正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与精神的结合。再如《新娘》组画中出现了花生、石榴等形象,自然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中国传统婚礼的祝福有关,这也使得画面中新娘的形象拥有了与内容相关的意义,从而让整个画面更具中国气息。由此可见,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元素、传统与内容相结合,是画家有意识的选择,回首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传统与西方激烈对撞,能同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一道,坚持中西融合,强调在吸收西方技法的基础上表现出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而这一点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家身上表现出来,更是难能可贵。
{nextpage}
心随歌声飞去150x130(cm)2007年
在画家的第三类作品中,画面大多没有场景的描绘而纯以黑色为背景,如《静界》《萨克斯风》等,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靳尚谊的《塔吉克姑娘》《青年女歌手》等作品,也就是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油画。“新古典”一词最早源于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是一种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手法与形式,表现当时革命情景,表现爱国牺牲精神的油画创作。这一名词在中国最早则出现于上世纪的80年代,我们知道,油画这一画种在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的支持以及苏联的影响,全国风行的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画风,这一风格到了文革时期,则成为强调“红光亮”“高大全”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脱离了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这种风格随着文革的结束也随之消散,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中国艺术风起云涌激烈变动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现代艺术涌入,国内艺术届相继出现了“乡土现实主义”、“泼皮现实主义”而至“八五新潮”的“西方主义”,在这股洪流中,靳尚谊与他所开创的中国“新古典主义”是较为特殊的一个。作为文革时期美展的改画组员,靳尚谊的创作曾被“红光亮”的画风所笼罩,而文革结束之后,靳尚谊决定让他的画作能够回避政治题材,转而去描绘一些普通人的形象、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这就使得“新古典”这一画风,既不同于“乡土现实主义”所表现的乡土风情,也不同于“泼皮现实主义”所表现的百无聊赖的青年,同时又与“现实主义”自库尔贝之初对刻画劳动场景的强调有异,因而独树一帜。在技法上,靳尚谊仍然运用其扎实的、源自于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技法,却巧妙地将西方传统油画中所强调的庄严肃穆,与中国传统与人物形象的庄重感相融合,制造出一种独特的唯美之感,这也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显着特色,而对于中国传统的在一次强调,更使得“新古典”这一画风,在80年代某些“全盘西化”的声音中,显得格外坚强与可贵。
安静这一类型的作品,正是受到“新古典”的影响,人物写实,色调庄重,传统而唯美。然而“新古典”并非安静化作风格的唯一来源,我们可以从某些作品背景平涂的色彩中,想到印象派的色彩处理,而作为人物画这一类别,尤其是写实人物,除了“新古典”之外,源于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graphic Realism),也可以从画面中看出端倪。
照相写实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精确地描绘被放大的照片着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当时风行的极少、观念等艺术形式的对抗,也被人看作室波普艺术的一支。代表人物有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皮尔斯坦(Philip Pearlstein)等。这种风格借用了当时哲学思想中的“距离论”,认为作品应该不含任何创作者的情感,即与创作者本人拉开距离,而表现普遍的、纯客观的绝对真实的自然,这样才能被任何一位观者所看到所理解。同时要求画作要尺幅巨大,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映入观者眼帘,而这种过分的细致与巨大,可以引发观者对于现实的真实与否的重新思考,同时对于画面形象冰冷的呈现,又体现出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疏离的萧索之感。
在我国,关于“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思想的介绍仍然很少,但受到这一风格影响的画家却十分众多,自罗中立的《父亲》开始,这种风格的影响在中国艺术中始终存在,但是相比于美国的土生土长,照相写实在中国并没有它原有的特定意义,中国画家更关注的是这种风格中高超的写实技术,以及作为波普的一支,在商业平面广告等方面的用武之地与在市场上的成功。例如安静的作品《大考之前》中,当然不是要将画作的情感与画家本人疏离,恰恰相反,她所要求的正是两相融合。但是在她的第三类作品中,也就是没有内容描绘的人物画,这种与“照相写实主义”有关的精确入微的写实手法才会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