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简介:
吕敬人(1947.8—) 上海人。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起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获过不少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着作。
设计•中国:祝贺您的作品《中国记忆》获奖,您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作品与奖项的有关情况吗?
吕敬人: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是奥运会期间中国举办的一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精品汇集展。这个展览是为了奥运会的举办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把各省所有博物馆里最重要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在首都博物馆进行展出。为了这个展览我们做了《中国记忆》这本书。
这本书的出版是希望大家通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回顾,更多的关注、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中国记忆》的概念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示和图书的形式,让更多中国人和海外人士留下深刻的记忆。其实并不是说这本书的设计有多新的创意,而是因为书本身的价值不错,才使得该书有很好的发挥,并且受到读者欢迎。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得奖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书中图片非常精彩。这本书的印刷由国内一流的雅昌彩印集团来完成,使书的质量把握得到一个保障。雅昌对于图像和书籍形态的把握,以及印制工艺都是非常严格的,并且有自己的定位。使非常精致的图片得以还原,把中国几千年文物的精彩一面充分的展示给读者和观众。
第三个原因大概是书籍设计概念贯穿整体设计的过程。因为装帧往往只重视表面的装扮,但是书籍设计概念应该是一个从装帧、版面编排到编辑设计的整体概念。所以在设计的一开始,我们在编辑设计方面和首都博物馆的编辑人员有很好的默契配合沟通,把文本、图像、编排以及传达形态结构,以及整体运行过程和设计同步进行。一边是具体的文字、图像、内容的编撰,一边是设计构想的同步进行。在信息结构层次节奏,内部编排、分割以及书的整个的翻页阅读方式形态,都是由编着者、编辑和设计师不断商讨磨合共同进行的。所以这本书应该是由编着者、编辑、设计师、印刷人员共同合作完成的。它获得这个奖项,不仅仅是设计者的功劳,更是一个整体工作团对的成果,是书籍系统工程的问题,通过各方的努力,这本书才得到比较完美的呈现。
《中国记忆》在奥运会期间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各国贵宾的礼品书,也成为欧亚领导人会议的礼品。这已不单是设计所为,而是这本书整体质量决定这本书的品质和价值,这也是这本书最近在香港举办的第20届印制大奖上荣获全场大奖的原因所在。
中国最美的书其实并不少,但是评选“中国最美的书“奖仅仅只限于20本左右,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只因数量限制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导致落选。但是广大设计师整体设计概念都有明显的进步。“最”是相对的,没评上的书未必比评上的差,每一位评委的想法也未必一致,但目标还是希望评上的书对未来设计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什么样的书最“美”
设计•中国:您从事书籍设计多年,您认为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吕敬人: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阅读,让读者读来有趣、受之有益。设计者将文本的语境通过视觉手段充分传达给受众,这是设计最根本的目的,而不是设计师为自己设计或出版人为了业绩。书籍设计应是综合书籍出版人、编辑以及设计师的能力,让读者得到一本有趣、有益、有阅读价值的书。虽然《中国记忆》这本书的价格不菲,但其信息容量很大,五千年文化艺术精品汇集于一册;设计有概念且印制精美;用纸富有个性,同时书的翻阅形态也很特别,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中国:您设计的书多次获得了“最美的书”称号,您认为什么样的“书”算是最美的书?
吕敬人: 也许有人会说书越便宜越好,读者群就会越来越多,书也越有价值,我想未必是这样。销售量几十万册的书固然好,但是几百本、几千本、几万本的书最终受读者喜欢,我想也应该是一本好书。不能以绝对的价格的高低、印数的多少来判断一本书的价值高低。有时候在特定的时期,某些时尚人物写了一本书,能够买到五十万、一百万,但未必是有价值的书。
评估一本设计好的书:第一,设计必须是和文本相融合,最充分的体现书的语境,让读者容易解读这本书的内容,这是设计最重要的一点。第二,是独创性,不同的书必须有它自身的个性,一本书在设计上不雷同他人的图书,而是富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其中包括内容的编辑设计、编排的结构,也包括书籍整体的审美,还有它阅读的愉悦性。第三,一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必须是高质量的,也就是文字、图像在纸张上最完美的体现。廉价的纸张、昂贵的纸张虽印刷结果有所区别,这是一个矛盾体,但要最充分利用印刷技术,最严谨的装订技术,以及最认真的书籍工艺呈现,同样可以为读者提供一本精美的书籍。
设计•中国:我个人感觉您设计的书大部分都是有文化价值的书,很少市场化的书。而一般设计精美的书大多成本很高,与国内大众读者的购买力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否就造成了设计服务于少数人?您怎样理解?
吕敬人:确实我愿意做有文化价值的书,这是我和这一行几十年乐此不疲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是说凡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书都昂贵,这需要根据内容、受众、市场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在 “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过程当中,大多数评出来的书都是大众文化的,都比较便宜。这并不是有意偏向廉价书。评选的主要取向有三点:一是设计符合文本,二是有创造性,三是有完美的工艺呈现。它们的质量印刷都是比较好的,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是一本比较贵的书。
比如我们评出的《不哭》,这本书很受大家青睐。它很好的表达了主题,18个孤儿的故事。书非常廉价,但并不是廉价的书的质量不好。它具有独创性的结构,符合内容的纸张应用以及它的形态的多种发挥,文字图像的充分表达,传达信息结构多层次的设计等,这些都使得该书的整体感觉与众不同,既符合书的主题,也为沉重的话题提供给人们一个思考的环境。
我做的一些教科书也很便宜,这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而定的。前段时间做的《钱学森书信全集》,这是一套具有文献价值的书,荣获了首届中国政府奖,价格就很贵,因为印刷成本、编辑成本、制作的成本都很高,但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够绝对化的去认同所谓书越便宜越好这一观念,而要物有所值,书籍不以价格论成败,而是物尽其用,物有所值评高低。
纸面阅读率的下降,是挑战,更是机遇
设计•中国:“美”的书应该是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近几年国民的阅读率持续下降,您认为书籍设计师是否也应该有承担提高国民的阅读率的责任感,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
吕敬人:我认为阅读率的下降和现代的阅读语径是分不开的,现代的阅读语径有多媒体语径,而不仅仅是文字纸上载体的语径。这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基本上是现代全民的一个精神状态。另外是媒体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有很多人开始在网上阅读,这是一个新的阅读形态,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式。另外手机也是最快捷的阅读文化方式之一。这些都使纸面阅读收到了限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是一个客观的现状。
恰恰相反的是,作为一个书籍设计者,我认为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不仅仅是挑战。在这时,作为传统纸张载体,它自身的魅力也就逐步的呈现出来。过去很多人每天在看书,也许已经失去了纸面载体阅读的感受,但是今天有些人回过头来翻开书本,有一种新的感受,感觉很亲切、方便、自然。我并不为今天的纸张整体阅读感到担忧。我们设计师有更大的责任做好纸张载体的设计,让读者不仅仅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内容,还能够通过纸张五感体会纸文化的魅力。
比如我们去法兰克福书展,可以看到一些西方设计师他们更关注的是纸张的采用,一种纸载体的表现形式、表现力。一些概念书的出版或者印刷商的探索也好,或者插图的巧妙运用也好,甚至是工艺反复试验的一种呈现,这些都是纸张书籍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看到韩国的出版商,仍保留了最传统古老的活字印刷,而不是现在科技的平版印刷,这些出版物受到爱书者、收藏者的青睐,它的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我们的出版人可调整思路,设计者要关注纸面载体艺术表现的多形态、多元化、多视点的设计理念。我们的观念必须在固有意识上得到提升。现在出版社的书太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书却不多,我们不要强调量,要更努力地多出精品,让更多的读者买到好书,这才是面对挑战应有的态度,那样我们的舞台会更大、更开阔。
书籍设计师应当是个杂家
设计•中国:听顾群业老师介绍过您,说您还很喜欢画画儿,您认为学习设计的学生是否必须要有绘画基础呢?
吕敬人:绘画基础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训练。其实并不是说书籍设计者必须会画画。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一个绘画技术体现最终的结点。书籍是一个文化载体,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积集为一体的。比如鲁迅先生,他未必自己画画,但是他有很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有潜在的创想力,所以他能够把世界上优秀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他自己也能够组织更多的年轻版画家投入到这个行业,他自己也许不会画,但是他的艺术素质是能够承担这个设计责任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书籍设计者,他可能是个杂家,书籍设计不当下普遍认知的装帧,更不是一个封面化妆师。他是一个书籍载体信息的传播者,要懂得文学、诗歌、音乐、电影等多方面的艺术语言,才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语言进行信息编排设计过程。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量。
今天的设计人可能具有专业知识但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相对的欠缺一些,也包括出版社编辑。书籍是一个信息再造过程,是把纯文本经过重新的编排组织而呈现给读者的一种新视觉阅读形态。编辑设计必须贯穿于文编和美编之中。文编必须懂得审美,必须懂得今天的信息结构传播特征,要了解当今时代的读者应该接受怎样的阅读形态,而美编要懂得文学,打好一定的写作基础、有判断文字和判断文章结构的能力,提升自己艺术和文化的素养,这样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有共同的语言。在我们的出版单位,它所吸纳的很多美编大多数在大学学画画的设计师,这对于成为一个设计师是很欠缺的。我们吸收的应该是有文化素养的,又懂得多方面学科知识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设计师,这和我们的大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社会对书籍设计观念有一定的曲解,就像一个出版人,他会认为美编就是做封面设计或简单的进行一下美化版面,让书在市场上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足够了。其实是不全面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书籍设计理念的落差。希望更多的出版人能够多关注设计,多注意培养设计师的整体文化素质,多带他们到国外走走学学,把国内的教学和国外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开阔他们的眼界,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提高。我想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会有所提高,并且对未来承担的责任有高一些的要求。
吕敬人教授的呼吁
中国本来就有一个历史悠久、权威性强、规模很大的全国性书籍设计大展,从50年代开始到2004年第六届书籍设计大赛,这是全国的书籍设计师、出版人最关注的一个专业性展览。这些年来此大展对中国的书籍艺术推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知什么原因被取消了,对于中国书籍设计界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希望能恢复这一奖项,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书籍设计师、杂志设计师、报业设计师他们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这么重大的活动竟被取消,仅仅在去年新设立了一个中国装帧政府奖,而政府奖就只有10个名额,对于成千上万的设计师来说感到很失落。期望上级单位能恢复这个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书籍设计展览和评比,让更多的设计师的作品能得到一个价值认同、一个精神回报,也让更多的人关注书籍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