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最混乱的时代 最谨慎的心态
“现在是一个乱世”,几乎所有独立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因此,设计师梅园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稳妥的发展道路。在当今的环境中,能够承担多少次的失败,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设计师所能获得的成就的高低。
承受失败的次数决定设计师的成就
约见设计师梅园的那天,她正与位于北京东三环某着名小区的一家小店谈完合作,穿着10cm的高跟鞋,提着大包小包奔走过来。“那家店客流量太少了,我不太满意。”梅园上来就这样说道。她所有的代卖渠道,几乎全都是由这样的方式寻找到的,而这也是大部分独立设计师面临的现状,一个人需要完成从设计到购买面料、寻找加工企业、寻找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获得这种经验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走弯路是每个独立设计师成长的最好途径。”梅园说。而走弯路对一个独立设计师来说,就意味着浪费人力、物力以及他们最为紧缺的财力,“即便再规避风险,有些东西还是不可预知的。”在当今的环境中,能够承担多少次的失败,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设计师所能获得的成就的高低。
“现在是一个乱世”,几乎所有独立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因此,设计师梅园选择了一条看似最为稳妥的发展道路,在法国Esmod学习服装设计回国之后,她选择手工配饰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做首饰的成本更节省,价格却可以与服装持平甚至超过,我加入更多的手工的元素。在我没有钱的前提下,用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扬长避短吧。”梅园向记者介绍,由于首饰设计的特殊性,她的工作室就是自己的客厅,面料也常常一整包一整包地堆在家里。梅园透露,她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是5万元,然而最后也没有花掉这笔钱。“现在这种模式对我的生活没有带来压力,我也是量入为出。自己慢慢养,我的压力在于我能不能设计出好看的作品,而不是我靠这个赚多少钱。”
{nextpage}
设计师创业 辛酸在光亮背后
前两天,为了赶上服饰换季,梅园设计了一批丝巾,准备放在最新的系列中。经朋友介绍,她费劲地找到了京郊的一家服装加工厂,这家工厂做出来的样子让她很满意,价格也实在,于是她决定在这个工厂定制100条。3天之后,她去工厂看进度,这时候已经做了七八十条了,挑挑拣拣,只有6条可以用,其他的全部都需要返工。梅园向记者抱怨道:“这种季节性的产品少上市一星期也许丧失的不仅仅是销量,甚至会造成这批货全军覆没。”对于中国的加工厂来说,它们并没有意识到独立设计师将会是他们未来的“潜在金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梅园的反应并不激烈,只是用“诸如此类”这样的词语一带而过。梅园说,完成这一切的工作,完全是以一种交作业的心态,“我去市场上采购面料,然后再自己设计制作,将这种东西放到店铺里面去,看它的反馈销售,就像我在留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的作业,也一样去找面料设计,等做出来以后等着老师打分。”
与一些设计师不同的是,梅园完全把独立设计师看做是一种劳动密集的工作,“只不过它的呈现形式又会在一个特别绚烂的舞台上。”
“我记得我以前住在巴黎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好的街区,我经常走过地铁边上一个破烂的小门,后来我朋友告诉我,这个小门的背后就是Jean Paul gaultier的工作室。也许是我看辛酸的故事太多了,因此不想给自己什么压力。很多奢侈品牌的工艺师,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在时装周期间赶制工作的时候都打着封闭,而我自己也在赶制产品的时候打过。”
{nextpage}
走出象牙塔 面对布满陷阱的投资
从2007年开始,可以说是独立设计师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量独立设计师涌现,有人将其比做1970年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盛世再现。而现如今,每个独立设计师都在摸索对抗困境的办法。在这其中,坚持在每一季发新系列,等待投资的欧洲模式已经让许多独立设计师尝到了苦头。《纽约时报》的评论曾指出,“中国的独立设计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更具商业运作理念的美国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中国,恰恰被证明是唯一可行的。
梅园在法国Esmod的同学雷思茵便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先行者。设计师雷思茵在广州经营一个婚纱品牌,走的是纯商业路线,与一个制版工作室合作,把中国批量制作的婚纱拿到国外销售。海外华人婚纱的需求量很大,雷思茵也因此从独立品牌中获得了利润。“她也经常让我去广州,让我看一些商业的盈利模式,但我认为这并不适合我。”
曾经有投资商找到梅园,愿意为其投资,但是梅园认为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够组建出一个良好的团队,才是决定独立设计师成败的关键,因此面对投资,她并不着急。“现在的情况比以前还混乱,以前独立设计师只需要应付面料和市场,而现如今,投资商纷纷想借助设计师赚钱,到处都充满各种陷阱。”梅园说道,“如今中国这样的环境,投入越少做得越精致,反而会有自己的市场。”很显然,梅园并不急于加大投资,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