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开始,可以说是独立设计师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量独立设计师涌现,有人将其比做1970年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盛世再现。而现如今,每个独立设计师都在摸索对抗困境的办法。这其中,坚持在每一季发新系列,等待投资的欧洲模式已经让许多独立设计师尝到了苦头。《纽约时报》的评论曾指出,“中国的独立设计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更具商业运作理念的美国模式。”
accumulate 邱昊:蓄力反扑
在上海威海路一栋大楼里,设计师邱昊的工作室便坐落于此。目前他正潜心忙碌着他的个人品牌QuiHao的新系列。他通常一早来到工作室,然后连轴转地忙碌至夜里才匆匆回家休息。邱昊将工作与采访应酬区分得分明,白天里他只在工作室忙工作,采访只好晚上进行。当天邱昊一直在工作室忙碌,到晚上9点才抽空吃了这一天的唯一一顿饭,然后接受采访,算是一天之中的放松。
大型服装公司只想利用邱昊挣快钱
这位近年来常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媒体宠儿,似乎并不是想象中那番八面玲珑,也没有印象里才子普遍拥有的轻狂恣意,邱昊有着外人意想不到的脚踏实地。说起对于目前独立设计师们普遍遇到的窘困之处,他直接地说道:“问题更在于设计师自身,其实只要给自己的消费者交出好产品,那市场不成问题,技术也不成问题,只是这是一个周期缓慢的过程,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平心静气的安然心态,是完全不可能做下来的。”去年的冬天,邱昊来到北京与某市值21亿人民币的大型服装企业洽询合作,这个大公司想雇佣邱昊作为自己品牌的全职设计师,企图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的爱马仕。而邱昊希望能利用该公司的生产资源,自己出钱出力同时发展自己的个人品牌。最后,这个21亿的庞大公司以“更应考虑温饱与收益”为由,拒绝了邱昊这个“过于学术性”的提议。邱昊独自在寒风萧条的北京街头怅然,感慨良多。
现在的中国时装企业跟欧美大牌相比缺钱、缺技术吗?一点不缺。“他们知道要做成爱马仕或是香奈儿那样的品牌,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文化积淀,他们没那个耐心,所以,他们只需要做得像爱马仕一样高级,像香奈儿一样优雅。”邱昊说道。有钱的时装企业,通过当前已熟悉的生产制造路数便已经能在自家这片大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又有几个老板是愿意耐着性子先少赚点钱,为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时装行业未来的20年做努力、做铺垫呢?
{nextpage}
一流的加工厂 需要设计师有一流的耐心
中国自家的时装企业丝毫不逊色于欧美,这方面设计师Ellde更有发言权。曾先后为Giorgio Armani、Lancaster、ZARA做过设计的Ellde回国后在南方拥有自己的小型时装工厂,后来成立自己的品牌No Season,而她家的工厂曾主要是为欧美各家大牌做代工。工艺、面料,有时甚至连设计都是自己一手做好了,直接供予欧美大牌贴上各家标签。“中国的这些基础都具备,只是多数人太急功近利。”Ellde有些遗憾地说道,这才长年累月积成了现在这番混乱的局面。
“我并没有身处窘境。”邱昊笃定地说。不少人觉得邱昊似乎有点逐渐销声匿迹的倾向。这种判断大概来自于他现在有意无意地减少曝光,主要精力与时间专注于设计。实际上邱昊与他的品牌QuiHao都处于稳定发展的成长阶段。QuiHao时装已经为他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入,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客户。但QuiHao并不急于现在就将其商品化地铺陈壮大。他认为QiuHao尚如婴儿般未成熟定型,现在并不是让更多人了解的时机。他所做的是专注与控制产品的设计品质,交出让顾客满意的商品,也让QuiHao在不断学习中丰满羽翼。
QuiHao新一季的面料,全部是由工厂专门定制织染,这使得面料成本非常高昂。“我现在不指望能赚钱,能收回成本,赚够可支持下一季设计的资金便足够。”邱昊没有自己的工厂,而中国的服装工厂又往往不屑于完成像邱昊这种要求精细、做工考究、批量又小的生产单子,于是他只能亲自一家一家地上门与厂家谈自己的想法,一家家地试出最合适的合作对象,然后才是不断磨合建立默契。“许多独立设计师都抱怨没有合适的工厂可以合作,而他们一家工厂都没去试过。”邱昊说。
{nextpage}
是公关社会还是攻关危机?
很多设计师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开市场,打通公关人脉。“他们认为那就能解决问题,却总是回避最本质的问题。我觉得做好设计师的本分工作最重要。许多设计师连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在想着如何做大。”邱昊这样说道。虽然国内的顾客水平尚未成熟,但绝对已有足够数量的顾客能买得起独立设计,并有这个眼光与能力欣赏独立设计,他们也尊重设计师。邱昊有许多忠实的顾客,一直跟随着他数年。有些南京的顾客,时不时开几小时的车到上海,就专程来买几件他的衣服又回去。“当设计师在要求别人的时候,应该先要求自己。”邱昊这样强调。而Ellde也同样感同身受,不擅长公关推广的她坚信,自己用心的产品就是最好的推广。这样才能让品牌细水长流地生存,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稳固忠诚的顾客。今晚混这个Party,明天去那场狂欢,系列做到一半便跑去逍遥度假,“那如何有时间完善自己的产品?”Ellde这样说,“通过媒体或是公关拉来的顾客都是过眼云烟,今天媒体捧你,有人跟风买你的设计,明天媒体很快会有新欢,那些顾客都会消失。重要的是你的产品有没有真地让顾客受用。”
这是个秩序混乱、急功近利的时期,独立设计师遇到的问题其实更多地来自自己。大环境过于浮躁,资金不够充裕,制造资源不好寻求,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销售模式尚未成熟……这一切都不是让设计师走投无路的致命原因。“认识自己才可度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邱昊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无论是Ellde还是邱昊,他们都没期望迅速得到利益,而是有一个至少5年以上的发展计划。这期间看似窘迫地蛰伏破茧过程无不是韬光养晦。而那些还在名利圈里埋头混迹的人,在昙花一现的光鲜后,才会遇到真正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