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的应用
世博会与中国的设计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世博会给设计行业或设计师带来哪些积极地影响?
李啸海:我觉得应该是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就是相对新的一些概念能够原汁原味的给我们带来启发,比如说,耀眼的英国馆的蒲公英,从概念、技术到独立的形式,在世博展馆中很“跳”,它是比较新的一种理念。此外,德国馆、芬兰馆、波兰馆等做的都很有特色,通过形式和材质的结合构成展馆主体,非常符合现代提倡环保,回归自然的本质。意大利馆里面有很多细节做得很好,元素很多,例如展馆把意大利的歌剧的场景竖起来,用微缩景观的形式放在墙上,突破了常规的手法,很有装置艺术的感觉,很多新技术、新手段能给我们本土的设计师一些信息。我认为它更大的一个意义在于给普通民众的一个设计上的熏陶,让民众能够参与进来享受一些新的概念。我感觉挺遗憾的一点是从整体形象到导示设计我感觉都不是很成功,指示系统做的不够清晰,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级的活动,应该做得很有特色、很人性。
记者:山东工艺美院参与了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实施项目,不是你是否已经看过山东馆,与其它馆相比,你对山东馆有什么印象。
李啸海:平时提到山东,都说一山一水一圣人,博大精深的孔子,五岳独尊的泰山,孕育文明的黄河,这些都是很大的题材,真正想表现出来不是特别容易,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现代表现手段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阐释。特别是这种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负担会很重,要表现的东西太多,而这个场馆无法承载这么多东西,就要出现取舍。山东馆想把文化的积淀和新事物结合,找到这个结合点不容易,鲁班锁的概念就挺好。学校将这个项目承接下来,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是值得恭喜的。
设计要回归日常生活
记者:那请谈谈你对设计这个专业或行业的认识。
李啸海:现代设计的发端是包豪斯,这已是共识了。设计是什么?是个很大的课题,各种理论专着和辞典辞条都有解释。如要简单点说,我个人观点,设计---就是解决问题,有目的,有技巧的解决问题。绝不是制造问题,更不是出产垃圾。当设计变为制造麻烦时,也就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设计,古而有之,比如两宋瓷器的素雅情怀,明式家具的绝妙结构,折扇、灯笼的灵活和实用等等,中国先人有很多很智慧的设计。现在,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和眼光来看,仍感觉佩服之极,好设计是永恒的。
当下,设计人朱鄂先生倡导“平常设计”,就是努力把设计还原为最本质的东西,我举双手表示赞同,并身体力行通过设计来响应。“平常设计”,我个人的理解,第一是回归本质,将奇思妙想转化成平常形态,平常不平庸;第二是发现并优化日常设计,使日常不平常。换句话说,就是让设计退居幕后,还原设计本质。
记者:你认为济南或山东设计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
李啸海:相对来说山东还是“沉闷”一些。这一块我觉得不是哪个机构或者是搞几次活动就能改变的,这需要一个整体文化的活跃,整体活跃了,设计才能跳得更欢快。
有次参加个项目讨论会,我提及山东,特别是济南的建筑现象,几乎所有的大建筑项目,其形态都很中庸,对称的大体量模式比比皆是,所以,象安德鲁的“鹅蛋”是不要指望出现在我们周边,更别说哈迪德这样的另类了。这就是现状,与此相比,平面设计更是微不足道,虽然如此,我们周围,从大学、企业到工作室,还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在默默努力耕耘,只为对设计的执着和未来的憧憬。
记者:院校的设计教育在专业教学之外,还有哪些需要做的工作?
李啸海:设计是和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引导学生让其正确理解设计构想与实际生活的差别。设计是从虚起,从实落,具有踏实的落地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是同等重要的,现在的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考验就是你的落地能力,这很现实。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的职业操守。我曾经告诉我的助手,哪怕设计个火柴或餐巾纸,都要坚持最基本的标准,这是你的职业道德,给钱就做,让做成啥样都行,不讲究任何审美规律和设计手法,只能出垃圾。设计师要坚守这些,再小的东西也要规范。
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事情不满意或不认同,这是好的思想状态,说明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可能幼稚或激进,这是好事,如果对一个很烂的事情都说好,这是不正常的,争鸣是很正常的。
{nextpage}
设计之路
记者:在学习期间有没有令人难忘的经历,大学对您人生的影响是什么?
李啸海:这肯定是很难忘了。我在山东工艺美院上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三百多学生,有三百多老师,基本上大家都认识,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班十几个人,少的才几个人。当时印象很深的是老师很亲切,年轻老师特别多,刚入校时,石增泉院长当时是我们的辅导员,我们有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辅导员。王少君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感情是比较深的。第二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了,其实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在考之前不知道设计的概念,当时都是画画,画石膏像、速写什么的。真正设计的启蒙是在山东工艺美院接受的,进校以后逐渐知道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就这样一点点熏陶出来。当时大家考什么专业概念没有特别的清晰,现在的学生都对设计的认识很清晰,知道这是应用学科,那时候的我们连这些概念都不知道,所有的专业的积淀都是那时候在学校吸取的。
记者:毕业之后您又从事了哪些工作?
李啸海:我毕业以后是在一个中专当了十年老师,然后就做了全职设计师了,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毕业以后,2001年在母校做过“设计快乐”展,影响还是挺好的,我们八人都是山工艺的毕业生,想法很简单,回母校汇报下吧,大家都积极响应,就做了这么一个活动。也是想在济南这个地方活跃一下设计专业的气氛,在专业圈子里有一个互动和交流,当时还是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我们是第一批回去做展览的毕业生,而且还是以群展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潘鲁生院长和老领导都很支持我们。
记者:现在很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公司以后发现自己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难以坚持下来,你这么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李啸海:我认为最大的动力是喜欢、乐趣,设计其实是很累的,但喜欢它,就会努力去做。我最初是学工业设计的,后来转做平面设计,也是因为爱好和兴趣。在大学学习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听沈祝华老师讲设计概论,看的幻灯片很多大师级的划时代作品,这些作品都很注重究功能性,后来我在设计时一直把功能性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和最初受到的这些设计理念有关。
有段时间平面设计在国内被称为装潢,处于附属的地位,现在学校改为视觉传达,这样更准确些,也说明社会越来越重视设计,虽不尽如人意,但比20年前我刚毕业时已好太多了。现在,我个人还是更愿意用平面设计师的称谓,等条件成熟了,也会重拾产品设计的。
记者:在这充满禅意的与石问茶,环境很惬意,聊得也愉快,最后,能简单表述一下您的设计感悟吗?
李啸海:每个设计项目,其自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品质,努力找到“她”,就成了...... “她”是概念,也是形式;“她”是因,也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