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同盟: 首页 > 学术
装置艺术在短周期建筑的应用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创意同盟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5-04-11
 

本文作者:董函孜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装置艺术应用于短周期建筑的可能

建筑素以凝固的乐章着称,人们对建筑素有永恒性的情感认知。伴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膨胀,建筑的实用目的成为人们首要追求。国际主义成为建筑界及设计界的主流态势,然而国际主义也存在简单、刻板、单一形式等缺陷。在王受之所着《纵情现代》中,他提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主义风格垄断建筑,世界的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迅速改变公共建筑特别是学校建筑的面貌,往日的具有人情味的建筑行式逐步为缺乏人情味、非个性的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性化”呼声渐起,不少国际主义大师也开始对国际主义做出改良。显然工业文明给现代人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压迫,要缓解这样的紧张感,个性化的短周期建筑自然应运而生。人们需要更多情感交流的空间,这种思想追求为短周期建筑装置化提供了精神基础。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材料与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条件提供了,建筑可以有更多的表达方式。这也为短周期建筑装置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们在“有追求”“可追求”的状况下,短周期建筑装置化自然水到渠成。城市之于建筑是展示场地,建筑之于城市是装置艺术品,而人们则是在城市中感受建筑带来的情绪。这符合了装置艺术“场地+材料+情感”定义。

二、装置艺术应用于短周期建筑的优势

“装置”一词包含着“装配”“并置”的意思。艺术领域中的“装置”泛指一种手法而非风格,它泛指可被拼贴、布置、移动、拆卸的元素及零件以现成品的方式来呈现观念的艺术媒介。建筑的装置化,就是将装置艺术的某些特质移植到了建筑体内,或者说是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具有某些装置艺术的意味,通过设计的成品以及设计过程的动态展示来表达设计师的个人情感、社会情感。装置艺术为短周期建筑设计带来以下优势。

1、装置的模糊性拓宽建筑思维,其发展特性使建筑不断演变成为“活”建筑

装置化建筑带有装置艺术混沌、模糊的特征。建筑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这是对传统建筑的“反诘”与“超越”。装置化建筑起初的目的由物质向精神转化,将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模糊后,建筑可以以其他的艺术形式出现或互相转化。装置化建筑从创作的开始到完成使命都在不停地运动发展。这样发展性的特征促使建筑二次三次甚至n次在生长,建筑思维也获得了再次成长与飞跃的机会。这就激发了建筑的“活”性,建筑由永恒的凝固美向变化的生长美转化。

2、装置异化材料使建筑呈现多元观感

装置艺术的现成品表达为建筑材料提供了更多启示。装置艺术的表达材料更多是大众化的,我们时常惊奇于这些熟悉的物品经过装置“异化”后变化成惊艳的艺术品。装置化建筑中材料可以是“非建筑”材料的“异化”。新材料的运用不仅刺激视觉,还可以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装置化建筑观众由对建筑的单方面视觉感受上升为多方位立体体验,这使建筑更鲜活,更具魅力。

3、装置的开放与互动姿态使建筑成为情感传递媒介

装置艺术注重观者的体验与参与,往往装置品需要进入观赏。“活”装置化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互动性。这体现在很多前卫建筑师的实验性作品中。短周期建筑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的组合运用,最终使建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互动装置作品,增加了展览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为观者带来了全新的精神体验。建筑师通过装置建筑传达情绪,观者在接收的同时反馈情绪。当人们看到这些表面的动作形象后能够激起对某些相关事物的联想与情绪,由此建筑成为了情感互动的媒介。

三、装置艺术在短周期建筑中的应用实例

装置化在运用到原有建筑上目的是更好的展示和补充原有建筑,它可以作为建筑的装饰和说明部分。贝聿铭于1985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设计“玻璃金字塔”以来,这个建筑项目引起了争议和国际上的注意。由于它的优雅的支持结构和安装,“玻璃金字塔”仍然是建筑上和工程上的奇迹。“玻璃金字塔”即完成了原有建筑所需的功能补充与艺术展示,更是对建筑本身的再次生长。20年庆祝活动包括由艺术家珍妮霍尔泽设计的灯光装置表演 、演讲和放映电影。其中灯光装置表演是对“玻璃金字塔”的展示,同样也让“玻璃金子塔”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这种树干式的层层递进装置方式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地发展丰富,从而不尽拥有了永恒美也葆有青春活力。

    2002年瑞士博览会上出现了与装置关联更为密切的模糊建筑。由迪勒和史柯菲迪欧设计的模糊建筑是此次博览会的一个展亭。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用,水。水从湖里泵上来,过滤,通过紧密排排的高压喷嘴喷放出细密水雾。形成的雾团成为自然与人工力量的互动。这个在瑞士纽夏特湖上存在了仅仅5个月的悬浮物,它既是短周期建筑,也是装置艺术。模糊建筑对传统的建筑围和进行了颠覆,关注空间的天然性和创造性。访客进入雾团,视觉和声觉参照物一律消逝,只剩下光学“乳白”现象和喷雾嘴发出的“白噪声”。模糊建筑使人们空无一物仅关注视觉本身。原始的建筑材料乃现场所取得的─水,这对现今“表皮”异化的设计无疑是一次反诘与超越。 与进入一座建筑不同,“模糊”是一种可体验的空间媒介,它的具体变现形式可是无定形的。进入模糊建筑后,人们在平台上的运动是不规则的,可以自由地漫步在音乐环境当中,也可以从平台拾级而上,登上位于此模糊建筑顶端的天使甲板。

2006年中国国家馆首次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中国建筑师王澍建造了一座再现中国江南风情的“瓦园”。瓦园把古代园林的气质纳入现代城市设计,其独有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自然背景的巧妙融合,立刻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展览结束后瓦片被拆装拍卖,解决了“瓦园”建造中的资金问题,也不失是环保之举。后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也采用了“瓦园”概念修建。 “瓦园”的成功也再次验证了张永和的观点。我们体会到中国的装置主义建筑不应是一味的搞“前卫”,而是注重文化的转呈起合,“装置建筑”才能在国际舞台中走的更远。

四、总结

装置化短周期建筑吸取了装置艺术多媒介表达、异化材料、互动发展的艺术特点,是对传统建筑的补充与超越。“装置”作为建筑的艺术创作手段,使建筑突破三维空间走向四维空间。它倡导“一切皆可建筑”,将建筑概念模糊。建筑可以是无定形的,也可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建筑美由凝固转向生长。这满足了现代人精神上“个性化”与“人情味”的需求。

装置化短周期建筑注重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同时,提倡文化的传递与民族特色的展现。人们进入装置建筑产生对某事某物的情感联想,从而使建筑成为情感媒介。而文化永远是不能抛弃的交流“接口”,装置化建筑在用更新颖多元的方式传递文化。张扬民族特色,是装置化建筑在表现文化上的重点表现,这也是发展中国装置化短周期建筑的重要切入点。

参 考 文 献

[1] 唐君,杨茂川,浅谈装置化建筑,广西轻工业[J]2006.3

[2] 贾伟,后现代与装置艺术,当代经理人[J]2006.9

[3] 刘倩,装置艺术现状:让我拿什么爱你?,缪斯艺术[J]2005.8

[4] 张奕,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研究,同济大学[D]2006.3

[5] 羊城晚报,“新装饰主义”建筑,羊城晚报[N]2005.8

[6] 奥托.G.奥克威尔克,艺术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9.7

[7] 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M]2001.8

装置艺术在短周期建筑的应用研究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 注明出处中国创意同盟
收藏此文】【关闭本页】【打印此文
点击排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0本科毕
28个强大给力让你信服的公众意识平面广
2010年欧洲设计奖―标志类获奖作品
用Photoshop把照片变成电影效果-简单易
十大顶尖男性杂志,你看过几本?!
上海2010世博会各国参展标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2009届毕业设计展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中国·第四届全国青年设计艺术双年
创意图片
不同风格的同一浴室空
2018丹麦设计及广告创
Anker充电器+充电宝二
灯泡里的小花园,原来
方便收纳电线的概念充
加拿大Cha Le茶叶包装
展赛专题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2019 创意同盟丨ideatom.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0-2019 www.ideato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0005508号-1